夏末秋初兒童保健常識1。夏末秋初有哪些保健常識?
1,養肺補水要由內而外。中醫認為“肺主皮毛。”
秋燥當季,容易傷肺。治燥之道,在於滋潤。
所以要解決皮膚幹燥發癢的問題,要從養肺入手,多吃具有健脾潤肺、養血潤膚功能的食物,如銀耳、杏仁、銀杏、百合、芝麻等。多吃滋陰潤肺的水果,如梨、楊桃、哈密瓜等。,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蔔、油菜、雞蛋等。,來滋潤皮膚。
對於秋季肌膚來說,補水是重中之重,多喝水可以由內而外緩解皮膚幹燥。壹天不應少於1000ml,但不能超過3000ml。
秋季除了白開水,新鮮豐富的水果也是抵禦秋燥的佳品。如雪梨、木瓜、蘋果、楊桃、紅棗、葡萄等時令水果,不僅味道鮮美,還能滋陰潤燥,增強皮膚彈性。
2、別忘了防曬專家指出,防曬不只是夏天的事,秋天防曬更重要。因為夏季大氣中雲層較多,對紫外線有壹定的阻擋作用;到了秋天,雖然由於氣候的影響,空氣變得特別清澈,但是紫外線的透過率也大大增加。
另外,由於秋季人體皮膚的新陳代謝比夏季慢,同樣的日曬,恢復美白的過程比夏季長。保持白皙的皮膚並不容易。怎麽能因為疏忽而放棄秋天之前的所有努力呢?選擇SPF15以上的防曬產品,必要時連續塗抹,保證充分防曬。
眼睛和嘴唇是防曬特別重要的部位,因為眼睛周圍的皮膚很薄,所以在購買的時候,要購買具有保濕和修復作用的眼部防曬產品。此外,戴太陽鏡也是保護眼睛免受陽光照射的好方法。
嘴唇皮膚比較嫩,在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下容易失去光澤,產生死皮,所以盡量選擇有防曬效果的潤唇膏來保護。3.“初秋凍”俗話說“夏天凍”。在中醫看來,體溫下降有利於人體陽氣的積聚(冬藏)。秋季六節氣的保養調整,重點是穿衣保暖。壹定不能因為衣服薄而著涼,會導致壹些疾病。
初秋,暑氣未盡,涼風襲來,衣服和被子要逐步添加,但不能壹下子加太多,蓋得太緊。秋衣要寬大、緊身,長短大小合適,穿在身上舒服。不可取露出手臂、乳房和腿。
穿真絲或純棉面料或混紡仿面料,既能防秋涼,又能防燥熱。質地軟而結實,軟硬兼施。秋天不要急著加衣服,老年人可以及時加厚衣服。
秋天早晚冷,註意不要讓後背和心臟受涼。必要的話可以先穿上背心或者毛衣背心。秋凍培養耐寒能力,是對疾病的壹種抵抗,尤其是在冬天。
耐寒鍛煉要從初秋開始,可以循序漸進地堅持,從用冷水洗臉、擦身到冷水浴,直到冬泳。4.秋天梳頭。中國第壹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說:“經絡,人生,病生,人醫,病生。
“就是中醫壹直強調‘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經絡不通,氣血不暢,身體就會有病。梳頭是疏通經絡的有效方法。
因此,許多保健養生專家認為:通經絡,勤梳頭。梳頭保健防病治病,是中醫的絕活。
對於平時壓力較大的都市白領來說,經常梳頭可以緩解壓力,疏通月經,改善血液循環,滋養頭發,防止脫發,緩解頭痛和疲勞。5.少吃瓜,多吃水果。夏天,人們對西瓜情有獨鐘,尤其是清涼可口的冰鎮西瓜,幾乎成了人們消暑的必備。
但也許妳不知道,其實西瓜也有個外號,叫“冷瓜”。西瓜性寒解熱,其食性寒,故有此名。
西瓜自然是涼的。如果再把這個“冷瓜”放進冰箱,簡直就是雪上加霜。雖然有很好的清熱解暑功效,吃起來很過癮,但是吃多了對脾胃傷害很大。有的人西瓜吃多了會拉肚子,甚至頭暈乏力,這是濕邪困脾所致。
其實不僅是西瓜,還有冬瓜、黃瓜、冬瓜、苦瓜等瓜類都屬於寒性食物。這個時候脾胃已經很虛弱了。如果吃生冷的東西,只會“火上澆油”,引起腹瀉。
所以夏天過後,西瓜應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了。秋瓜不宜多吃,秋果可以吃。
秋梨是秋季最值得推薦的水果。秋梨又名“果宗”、“* * *”,有“百果宗”之譽。
中醫認為梨性涼味甘,能生津潤燥,清熱化痰。在幹燥橫行的秋季,是幹燥的最佳選擇。6、鹽和蜂蜜對付秋燥很多人認為多喝水可以緩解幹燥,但是光喝白開水並不能完全抵禦秋燥。
他說,對付秋燥,有句話叫:“早上鹽水,晚上蜂蜜湯。”意思是讓大家早上喝淡鹽水,晚上喝蜂蜜水。這不僅是補充人體水分流失的好方法,也是秋季養生抗衰老的好食療,還能預防便秘,可謂壹舉兩得。
另外,可以在房間裏放壹盆水,保持濕度。預防秋燥,平時可以多吃些滋潤的食物,如百合、蓮子、蓮藕、銀耳、雪梨等。湯和粥都是不錯的選擇。
7.“豆”字要多吃。其實生活中有些食物是可以解暑祛濕的。最廣為人知的是綠豆湯。綠色的綠豆湯不僅可以解暑毒,還可以祛濕,幫助妳的脾胃排毒。
其實不光是綠豆湯,綠豆的兄弟“紅豆”(又名紅豆、紅豆)也有這樣的功效。李時珍曾稱紅豆為“心之谷”,中醫認為紅豆有健脾利濕、清熱利濕、消腫解毒的作用。
由於紅豆善於下行,疏通水道,經常服用也有減肥的功效。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如果擔心因為“秋膘”而變形,可以多喝紅豆湯,也就是消失。
2.夏末秋初,有哪些兒童疾病需要預防?
第壹,在這個季節,孩子容易感冒,感冒除了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外,還可能引起腸胃疾病,比如秋季腹瀉。所以這個季節要特別註意避免孩子感冒。
二、秋季天氣開始幹燥,孩子流鼻血、咳嗽、上火等疾病會增多。所以在保證孩子營養的同時,要註意多喝水,少吃幹燥辛辣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室內少吹空調,使用加濕器。如果有上火的跡象,可以用三公子來防治。是純中藥,安全有效,口感適中。既能幫助寶寶祛火,又能調理腸胃。
第三,患有過敏性疾病的兒童還應防止接觸灰塵、花粉等過敏原。當然,讓孩子呼吸新鮮空氣,多做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最重要。
第四,此時小兒急性出疹較多,值得年輕家長註意,因為其癥狀主要是單壹發熱,體溫在39℃-40℃左右,甚至部分在40℃以上,除發熱外很容易被誤診,而且通常是發熱後出現皮疹,然後發熱消退,病就好了,往往這時才恍然大悟。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防止熱性驚厥。
3.夏末秋初需要註意什麽?
秋燥的預防初秋,天氣漸冷,氣候幹燥。人們容易出現壹些“秋燥”癥狀,如頭痛、咽幹、鼻塞、咳嗽、胃痛、關節痛等,甚至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
中醫認為,秋季是陰氣漸旺的季節,燥氣當令,燥“最易傷肺”。肺燥損傷會影響肺功能,出現幹咳少痰、咽幹鼻腔幹、皮膚粗糙、全身發癢、便秘等癥狀,屬於“肺燥”範疇,尤其是老年人。
秋燥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蜂蜜、粥、豆漿,多吃蘿蔔、蓮藕、菱角、梨等潤肺生津、滋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除燥的作用,非常適合內熱、肺熱咳嗽、咽幹咽痛、大便幹結的人食用。
有條件的可以選擇吃燕窩、海參、蜂蜜等保健品滋補健康。三者都有壹定的潤肺生津作用,尤其是燕窩和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