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蘇軾與張懷民的關系蘇軾是如何度過晚年的?

蘇軾與張懷民的關系蘇軾是如何度過晚年的?

蘇軾(公元1037-公元1101),號東坡居士,嘉祐二年(公元1057)進士,蘇軾在宋神宗統治時期曾在鳳翔、杭等地任職。

張懷民雕像

張懷民和蘇軾同時是北宋的官員。元豐六年(公元1083),他們被貶至宋神宗黃州,比蘇軾被貶晚了三年。起初,他們居住在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蘇軾和張懷民本是摯友,因先後被貶黃州而感情更加真摯深厚。

蘇軾曾寫過《承天寺夜遊》,寫的是他和張懷民的事。這首詩的大意是,蘇軾在明月之夜思緒萬千,忽然想起了同樣在黃州的張懷民,直奔承天寺。正好張懷民沒有睡著,於是他們壹起去承天寺夜遊,邊走邊觀察周圍的夜景。從詩詞歌賦到最後的人類生理思想,蘇軾寫這首詩是帶著壹種不舍的感嘆,也是想表達自己在生活苦悶時知己難求的心情,從而間接表達對社會問題的憂慮和對國家統治者的不滿。

但是,兩人處境相同的事實,在蘇軾心中升起了互相欣賞的感覺。在政治改革中,兩人持相同的立場。由於政治原因,他們無法施展才華和抱負,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

蘇軾好學。

蘇軾好學介紹了壹個蘇軾的小故事,這個小故事衍生出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蘇軾的畫

蘇軾是梅州梅山人。他以前讀《範滂傳》時,很欣賞範滂的態度和處事方式。他對自己的生活羨慕不已,想要成為他那樣的人。他有剛毅正直、不向權力屈服的精神,所以他想成為那樣的人。所以蘇軾問他的母親,他是否可以像範滂壹樣。他的母親節也是壹個博覽群書,很好理解的人。聽了他的想法當然是支持的,他說:“如果妳能成為範滂那樣的人,我自然也能成為模範母親。”

這樣的說法無異於最好的鼓勵,蘇軾很著迷。後來蘇軾博覽群書,對社會和各種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天能寫幾千字。我更喜歡賈誼這樣的偉人。直到這時,他才明白《範滂傳》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不禁嘆了口氣。後來,當他讀到《莊子》這本書時,蘇軾在霍然的心突然變得開朗起來。他認為我看完之後表達不清楚自己的想法,看了這本書才明白。這本書真的贏得了我的心!

作為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大文學家,蘇軾的壹生無疑是成功的。雖然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波折,但他的卓越貢獻和成就是不可否認的。而他的成功自然離不開他與生俱來的天賦和他的努力,這也和他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

蘇軾晚年

蘇軾(公元1037-公元1101)是壹個很有眼光的人,因為後來經常在田裏種田,所以也被稱為“東坡居士”。他在詩、書、畫、書等各個領域都有很高的成就,也是北宋文學史上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文人代表之壹。蘇軾的性格豁達,率真認真。他用自己的詩來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社會的態度。然而,這樣壹位著名而偉大的文學大師,晚年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蘇軾雕塑

首先,從沈寧第四年(公元1071)開始,朝廷之上開始發生變化。變法維新讓蘇軾有些接受不了。他曾經當著眾大臣的面講過革新的弊端,因為當時他和朝中很多大臣意見不合,所以蘇軾不得不多次請求外放,到邊遠地區做官。

後來,1080年的烏臺詩案成為蘇軾人生的轉折點。直接被關進監獄,好幾次差點死掉。後來,蘇東坡逃脫了,因為趙匡胤曾經說過他不會殺智者。他被流放到黃州這樣的偏遠地區,有壹段時間甚至以種地為生。直到1084(元豐七年)才離開黃州到汝州上任。由於路途遙遠,資金匱乏,加上當時小兒子不幸夭折,種種打擊也讓蘇軾身心俱疲。他要求去常州生活,漸漸地就安定下來了。

蘇東坡也經歷了許多官場沈浮,對官場和仕途逐漸心灰意冷。可惜公元1097年,62歲的蘇軾再次被貶海南。直到宋徽宗大赦天下,蘇軾才老了,最後死在回國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