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越詳細越好。
分析:
本品為常用中藥。主要商品是唇形科植物紫蘇,其次是野生紫蘇的幹燥嫩枝和葉子。
[藥材及產銷]
紫蘇主產於湖北、河南、四川、江蘇、廣西、山東、廣東、浙江、河北、山西等地,湖北、河南、四川、山東、江蘇等地產量較大。廣東、廣西、湖北、河北等地生產的質量好,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
[歷史]
本品原名“蘇”,最早見於《名醫實錄》,列為國藥。歷代主要本草著作中有很多記載,內容也基本相同。蘇頌《圖說本草》記載:“蘇、紫蘇現在遍地,葉紫,甚氣。夏天采莖葉,秋天采果實。”《本草綱目》記載:“紫蘇、紫蘇二、三月種植,或本地種植。它的莖是方形的,葉子是叢生的,尖尖的,周圍有巨大的牙齒。能育者紫,不能育者藍紫,白者白。紫蘇葉是嫩的時候摘的。還有蔬菜,或者鹽和梅子鹵都好吃,夏天喝煮好的湯。五六月收根,用火煨根,陰幹久不落葉。”八月,紫色的小花開放並長成穗狀,用於建造房屋,如荊芥。”這壹描述與紫蘇的圖譜如出壹轍。與紫蘇的形態特征壹致。
[原植物]
1.紫蘇別名:紅蘇(陜西、福建)、紅蘇(河北、江蘇、廣東、廣西)、白蘇、黑蘇(江蘇)、白蘇(* * *)、綠蘇(浙江)、蘇祥(東北、河北)、野蘇(湖南、江西、四川)。
紫蘇。[朝天椒var。唇形科的唇形科
壹年生草本,高30 ~ 100 cm,有特殊香味。莖鈍四棱,綠色或帶綠色紫色,密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 ~ 5厘米;葉片具皺紋,橢圓形至寬橢圓形,長7 ~ 13厘米,寬4.5 ~ 10厘米,頂端尖或尖,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邊緣粗鋸齒,兩面綠色或紫色,或僅下側紫色,上側疏柔毛,下側有細腺斑。聚傘花序由頂生和腋生總狀花序組成,偏向壹側,密被長柔毛;苞片寬卵形或近圓形,直徑約4毫米,先端短尖,外面有紅棕色腺點,膜質邊緣;萼鐘形,葉脈10,下部具長柔毛,夾黃色腺點,內喉具柔毛環,萼檐兩唇,上唇寬三齒,下唇稍長兩齒;花冠白色到紫紅色,二唇形,上唇頂部稍凹,下唇3裂,中部裂片較大;導管短,長2 ~ 2.5毫米,雄蕊4或2枚;子房4裂,花柱基部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徑約1.5mm,網狀,花萼膨大至11 mm,花期6-8月,果期8-65438+10月。
在全國各地廣泛種植。
2.野蘇別名:白絲草、蚊草(廣東)、臭草、香菜、野香絲(廣西)、紫蘇(浙江)、(湖北)、蘇劍(江西)。
紫蘇。var。尖吻蝮蛇)Kudo-唇形科唇形科。
該品種與正常種的區別是:該品種花萼小,長4 ~ 5.5毫米,下部被微柔毛,具腺點;莖短,疏生柔毛;葉小,橢圓形,長4.5 ~ 7.5厘米,寬2.8 ~ 5厘米,兩面被短柔毛;小堅果小,土黃色,直徑1 ~ 1.5毫米。
生於山路旁,森林荒地,或在村莊房子旁邊栽培。
分布於河北、山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省、湖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和四川省。
[收購]
6-8月,在花即將盛開的時候,把整個草都剪了,剪掉它的多葉嫩枝,曬幹;或新鮮時切成約1cm的小段,放在通風處陰幹。切下的主莖稱為“嫩蘇莖”。
[化學成分]
1.紫蘇含有約0.5%的揮發油、約55%的紫蘇醛、20-30%的l-檸檬烯和少量的α-蒎烯。還含有精氨酸、枯茗酸、矢車菊素3-[(6-對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5-β-D-葡萄糖苷(矢車菊素3-[(6-對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
2.全草含揮發油,包括異戊基-3-呋喃基酮、紫蘇醛、α-和β-蒎烯、d-檸檬烯、l -芳樟醇、莰烯、薄荷酮、紫蘇醇和二氫紫蘇。
[藥材的鑒別]
特質識別
1.紫蘇莖為四棱方柱狀,直徑2 ~ 5毫米..表面是棕紫色到紫綠色。上面有稀疏的白毛,明顯的節,對生的小枝或葉片,葉片多皺縮。展平後呈橢圓形,先端尖,兩面紫色或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紫色,腺點凹陷,葉柄紫色或綠色。氣息清香,味道略刺鼻。
2.蘇葉:與紫蘇相似,但葉子大多比紫蘇小,上下表面呈綠色或深綠色。莖表面黃棕色。聞起來像紫蘇。
莖葉完整,色澤紫紅,香氣濃郁為佳。
顯微鑒定
1.紫蘇梗橫截面(直徑2.3mm):圓形方形。表皮細胞切向拉長,外壁有復雜的角質層,有許多非腺毛、腺毛和腺鱗。非腺毛由4-8個細胞組成,長280-720μ m。腺毛的腺頭為1 ~ 2細胞;腺鱗直徑約56μm。皮層細胞有3 ~ 4排,四邊皮層外有6 ~ 9排厚角細胞。中柱鞘的纖維束呈環狀間斷排列。韌皮部很窄,木質部導管呈放射狀排列,射線1多排,有壁孔。果肉大。
紫蘇莖橫切面示意圖(×333)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縱壁波狀彎曲,外壁有角質層紋,斷續波狀;下表皮的細胞與上表皮相似,但細胞較小,角質層紋路不明顯。上下表皮均有腺鱗和腺毛,下表面多。腺鱗的腺頭呈扁圓形,由8個細胞組成,外有角質皮,內有黃色油滴,直徑44 ~ 104微米,破裂後呈不規則三角形,單細胞柄。腺毛的腺頭為1 ~ 2細胞,柄為單細胞。兩側有非腺毛,特別是在脈中,由2 ~ 4 (~ 6)個細胞組成。中間細胞有時收縮,長度為80~360(~980)微米,基部直徑為30~100微米..氣孔為直軸,下表面多於上表面。(上、左、右)
紫蘇葉上表皮表面圖(×333)
左:紫蘇葉下表皮表面圖(×333)右:紫蘇葉上表皮表面圖(×333)
2.野生紫蘇莖的橫切面與紫蘇相似。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壁略平,外壁角質層紋不明顯。其他特征如紫蘇。
野生紫蘇葉上表皮的表面圖(×333)
理化鑒別薄層色譜樣品制備:取本品100g置於揮發油測定儀中蒸餾。取0.1毫升揮發油,溶於1毫升石油醚中。吸附劑:矽膠G(青島),用0.4%CMC濕法成網,65438±005℃活化65438±0小時。展開劑:(I)苯-乙酸乙酯(95∶5 ),用於分離芳樟醇和紫蘇醛;(II)用於分離L-檸檬烯和α-蒎烯的己烷。鋪展距離:16.5cm顯色劑:噴5%香蘭素濃硫酸,80℃烘烤5分鐘。這些斑點顯示出各種顏色。
【性味與功效】
紫蘇梗:辛溫。有理氣有寬胸、解郁、安胎的作用。用於胸悶、嘔吐、婦女氣滯。用量:4.5 ~ 9g。不適合氣虛的人。
紫蘇葉:辛溫。具有散寒理氣、寬胸解郁、安胎解魚蟹毒的作用。外感風寒,頭痛,鼻塞,咳嗽,嘔吐,魚蟹中毒。用量:4.5 ~ 9g。氣虛表虛者慎用。
【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
1.傷寒混合疫苗致發熱家兔口服紫蘇葉煎劑和輸液2g/kg,解熱作用弱。韓國產紫蘇葉浸提液對溫針發熱家兔也有弱解熱作用。
2.紫蘇葉在體外可以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
3.家兔口服紫蘇子油0.35ml/kg可升高血糖;油的主要成分紫蘇醛制成肟後,其降血糖作用強於紫蘇油。
4.慢性氣管炎臨床治療:取紫蘇葉幹和少量幹姜(10:1)制成25%紫蘇葉藥液。每天早晚服用1次,每次100ml,10天為壹個療程,對止咳、平喘、化痰有壹定療效。此外,新鮮紫蘇葉還可以治療疣。
[註意]
1.紫蘇和紫蘇的學名。根據《中國植物誌》第66卷的意見,本書認為這種植物有很大的變異。我國古籍中稱紫蘇為全綠葉,稱紫蘇為兩面紫葉或紫面,但其變異僅因栽培所致。紫蘇的花通常是白色的,植物的體毛通常略密,花萼略大,紫蘇的花通常是粉紅色到紫紅色,但區別很細微,所以兩者合二為壹。
2.在江蘇、四川等地,紫蘇梗和蘇子梗並用,俗稱紫蘇梗。紫蘇莖和葉的顯微特征:與紫蘇不同的是,橫切面上莖的四角有多達12排的厚角質細胞,有許多周絲鞘纖維,幾乎連成環狀。葉的上下表皮細胞波狀彎曲程度小於紫蘇,上表皮細胞壁略呈串珠狀,角質層紋明顯,下表皮細胞片層紋不明顯。非腺毛短,多由1 ~ 3細胞組成,長60 ~ 240μ m,基部直徑45 ~ 65μ m,脈上長,多由5細胞組成,長達750μm。下表面有許多腺鱗。
6v 8/yp/YY/2006081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