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中,分傳統的生、旦、花臉三大行為紅、黑、生、旦、醜五行。清末民初,晉劇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指的是:紅(胡子生)、黑(花臉)、生、旦、醜。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紅、老生(正紅、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文醜、武醜。中、北路梆子清代時大致與蒲州梆子的腳色行當相同,後逐漸發展變化。到清末民初,中、北路梆子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紅(胡子生)、黑(花臉)、生、旦、醜。
胡子生行當中還有老生、紅生之分。老生,扮演老年長者,掛白三繕或蒼三綹,表演以倡做為主,蒼老、凝重、樸實是其主要特色。紅生戴黑三綹,勾紅臉,扮演勇武忠直的人物。
小生:分文生、武生、娃娃生。文生有紗帽生、翎子生、巾子生、窮生等。主要扮演青年男子。紗帽生,戴紗帽,穿蟒袍或官衣,扮演有功名的人物,表演上要求儀態端莊灑脫。翎子生以頭插錐尾為主要標誌,多扮演武將和文武雙全的人物。壹般由文武小生扮演。要翎子為這類腳色絕活。巾子生,戴巾於,穿褶子,持折扇(故又稱扇子生),主要演風流儒雅的公子,表演上要求風流瀟灑、儒雅俊秀。窮生,穿素道袍或富貴衣扮演落魄書生壹類人物。要求表演出人物窮困潦倒及貧而有誌的神情形態,娃娃生,扮演少年兒童,戲的分量不重,多由童伶、學員扮演。武生:分短打、長靠兩種。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短打武生,戴羅帽,穿箭衣、侉衣、豹衣,表演上以武打、翻跌為主,武生紮大靠,著厚底靴,表演上以開打、功架為主。
旦行:主要有正旦(包括閨門旦)、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正旦,又稱大旦、青衣,多飾演已婚、正派的中年婦女。以唱做為主,寧靜端莊、曉理賢慧為其主要特色,另外有壹些唱功戲中的未婚女子(所謂“閨門旦”)也由正旦應工,正旦常與胡子生配戲,戲的分量壹般都較重。小旦,多扮演青少年女子,有小旦、花旦之分,二者的區別在於人物的性格及表演特點。小旦多扮演正派純真的青年女子,表演以唱做為主。以活潑伶俐、天真爛漫、舉動敏捷見長。花旦則以做功和念白為主,多扮演放浪潑辣或妖艷俏麗的青年女子,以潑辣刁狠為主要特點。正旦、小旦為梆子戲中的主要行當,故有“壹窩旦(正旦和小旦)吃飽飯”,“壹旦挑八角”之說。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彩旦,也稱醜旦、醜婆子,扮演滑稽或刁奸的婦女,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壹般為小打扮,不穿蟒靠,重武打。壹般班社由刀馬旦兼任。刀馬旦、多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身紮大靠,頭戴七星額子,插翎子,唱做打和舞蹈並重。這類腳色大都由功底紮實的小旦演員扮演,故亦稱為刀馬小旦。
花臉行:也稱凈、黑頭。分大花臉、二花臉。多扮演相貌、性格、品質特異的人物,均以面部勾臉(即在面部勾畫各種顏色的臉譜)為主要標誌。大花臉,偏重唱、念、做、舉止穩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彥昭等。大花臉有花臉、白臉、黑臉、紅臉、凈臉之分,由人物的性格、品質及行為所定。如包拯黑臉,以示其秉公執法、鐵面無私;曹操、潘仕美由因其奸詐、殘忍,勾白胸;關羽勾戲臉,以表示其忠心不二的品質和英武剛強的性格。過去,有“花臉不挑班”之說,但也有個別藝術成就高的演員仍可以挑班,如晉劇花臉學員喬國瑞(獅子黑)即曾挑班多年。
過去,梆子戲有代腳制(也稱代行制),這是由於舊班社中演職人員不足所致。彩旦通常由醜行代,個別小旦演員也代之,如晉劇演員冀美蓮演《拾玉鐲》的劉媒婆、《風箏誤》的醜姑娘,深得廣大觀眾贊譽。建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觀眾的要求,劇團編制逐漸擴大,演職人員大大增加,戲校和訓練班也註意培養老旦演員,除少數劇團外,多數均有專人扮演。但彩旦、娃娃生的代腳制仍延用至今。
晉劇傳統樂隊
晉劇傳統的樂隊由9人組成,舊稱“九手面”,文場有板胡、二弦、三弦、四弦,稱“十壹根弦”;武場有鼓板、鐃鈸、小鑼、馬鑼、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