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幾乎所有的誌願軍都是唱著“雄赳赳氣昂昂,過鴨綠江”的軍歌上戰場的。去年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大型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就以此命名,也體現了這壹刻的經典意義。
正因如此,這張反映誌願軍橫渡鴨綠江的黑白照片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成為了描述戰爭的象征。
從藝術角度來看,這張照片構圖沈穩,主體清晰。帶著裝備的誌願者就像壹條長龍踏過冰封的河流,展現出不可阻擋的氣勢。直到今天,人們仍然離不開這張照片來談論這場戰爭。2020年6月65438+10月265438+10月,由朝中友好協會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作戰60周年圖片展”在平壤開幕,也特別展出了這張照片。
然而,這張照片真的是誌願軍渡河時拍的嗎?考慮到我們秘密入朝,以及當時美軍對鴨綠江近乎瘋狂的空中封鎖,這是部隊為了拍照擺的姿勢嗎?自從它出現以來,人們就壹直在問類似的問題。對此,有與這張照片相關的老兵提供回憶,證明這座浮橋確實建在鴨綠江上,位於遼寧省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馬史村。
鴨綠江上誌願者使用的現有浮橋遺址。
有趣的是,在現有的這張照片的早期版本下,有壹行小字——
誌願軍64軍過鴨綠江,1951.1.9。
誌願軍第64軍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冀晉軍區陳正湘縱隊和趙二路縱隊發展而來,編為1945。這支部隊原名晉察冀軍區第四縱隊,由陳正湘任司令員,胡耀邦任政治委員,唐子安任參謀長。參加了華北地區保衛張家口、義滿、清倉、清風店、石家莊、平金等戰役,戰鬥中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由曾思玉任軍長。此後,該部參加解放西北,並於1951更名為中國人民誌願軍64軍,渡江參戰。
64軍軍團,19,並不是第壹批赴朝作戰的部隊(即3340、450、66軍)。這說明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並不是誌願軍渡河的最早時間,而是戰鬥打響幾個月後,第壹次戰鬥和第二次戰鬥已經完成的時候。此時戰線已向南延伸至三八線附近,鴨綠江的防空壓力略有減輕。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部隊可以在白天大搖大擺的過河,這也為拍攝這張照片提供了可能。
根據這篇文章的描述,照片拍攝過程是這樣的——
1951二月中旬,李玟的部隊奉命開赴朝鮮戰場,準備參加誌願軍總部組織的第五次戰役。那年冬天,天氣特別冷,原野上覆蓋著白色的冰雪。接到渡河命令後,部隊迅速架設浮橋,日夜從浮橋渡河。
“當時我帶領電影隊和藝術團的同誌們在岸邊的渡口給渡江部隊做宣傳工作。”李玟說,他是這支部隊的老兵,認識很多人。“當他們看到掛在我脖子上的照相機時,他們情不自禁地說,李玟同誌,給我們照張相吧!不管以後能不能回來,都是壹個紀念。”
當時禁止隨便給個人拍照,但面對這些即將上戰場的戰友,他破例為他們壹壹拍照。
1951 2月17日下午,天氣晴朗,江邊的雪在陽光下銀輝,空氣清爽。部隊繼續渡河,只見、張率領的白起義紅軍也在渡河。“看著正在前進的‘鐵流’,我突然有了靈感。我應該拍壹張渡河的全景照片,為歷史留下不朽的見證。”
李玟迅速選定拍攝位置,調好跟隨自己多年的蔡司相機,將鏡頭穩穩對準誌願者隊伍。“就在‘龍頭’剛剛踏上朝鮮的土地,‘龍尾’還在祖國的土地上的時候,我激動地按下了快門。”
部隊渡江後,李玟小心翼翼地把這張照片的底片包好,寄給了《解放軍畫報》。很快,他就收到了領養通知和樣品。這張題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渡鴨綠江》的照片,與周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壹起,發表在《解放軍畫報》第四期(1951)的扉頁上,並在當時全國各地的報刊上廣泛刊登。後來獲得誌願軍總部二等獎,陳列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
老李曼·閔介紹了他的傑作。
這個描述很精彩,澄清了這張照片拍攝於17年2月而非1年6月9日的事實,也符合64軍在1951年2月才編入中國人民誌願軍的記錄。
但它的描述還是漏掉了壹點——這張經典照片其實只是李玟拍攝的底片的壹部分,它的真實原件比這張大,角度也有問題。
2020年冬天,老薩有機會參加央視7頻道抗美援朝特別系列的錄制,也正是在這次錄制中,他有機會看到了這張照片的原貌。
然而,當李玟把這張照片發給《解放軍畫報》時,它魅力十足——只要把它傾斜,準確地說是順時針20°左右,把多余的圖片剪掉,鐵流的感覺就撲面而來。
經典壹出,家喻戶曉的《誌願軍過鴨綠江》照片就完成了!
好像有時候眼睛會騙人,只有內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感動。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