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馬鈴薯百科全書

馬鈴薯百科全書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是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壹年栽培壹次或兩次。地下塊莖有圓形、橢圓形、卵圓形等。有芽眼和紅色、黃色、白色或紫色的皮膚。地上的莖呈棱形,有毛。奇數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白色,紅色或紫色。漿果呈球形,綠色或紫褐色。種子腎形,黃色。繁殖塊莖。喜冷涼幹,對土壤適應性強,但疏松肥沃的沙土更好。在中國各地,馬鈴薯在東北叫洋芋,在北方叫山藥蛋,在西北叫洋芋,在江浙叫洋芋,在廣東香港叫洋芋。

目前,馬鈴薯是世界上除糧食以外最重要的用作人類主食的糧食作物,主要食用其地下塊莖。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培育了上千個品種。對土壤適應性強,但要求氣候涼爽、寒冷、幹燥。雖然能在濕熱地區生長,但壹代後品種會退化,需要經常從寒冷地區引進馬鈴薯新品種。馬鈴薯的歷史編輯本節的初生葉簡單而完整。隨著植株的生長,羽狀復葉逐漸形成。聚傘花序是頂生的,有白色、淺藍色、紫色和紅色。當代英國農學家霍克斯(P.M. Hawkes)在《馬鈴薯改良史》中說,馬鈴薯在17世紀傳入印度,傳入中國的時間稍早。綜上所述,可以確定馬鈴薯傳入中土的時間不晚於歐洲。馬鈴薯在1565年才傳入英格蘭和愛爾蘭,在很長壹段時間裏被作為奇花異草。日本的土豆是在1598年被荷蘭人帶到長崎港的,土豆在中國的傳入時間絕對不會晚於日本甚至壹些歐洲國家。

第壹個吃土豆的人

在瑞典哥德堡,壹座銅像矗立在市中心的壹個小廣場上;這是哥德堡的壹個景點,俗稱吃土豆的雕像。就像美國人被稱為山姆大叔壹樣,這是典型的瑞典人。他壹臉冷漠,骨頭粗,靦腆,下巴上有個大豁口。雖然打扮成貴族,卻像土豆壹樣安靜、內向、沈穩。他就是喬納斯·阿爾斯特魯瑪,壹個著名的吃土豆的人。馬鈴薯簡介編輯本段為茄科茄屬壹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土豆、洋芋、山藥蛋、地瓜(香港、廣州俗稱)等。塊莖可以食用,是重要的糧食和蔬菜作物。

有學者認為,馬鈴薯* * *有7個栽培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及其附近沿海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最重要的馬鈴薯栽培品種是四倍體。四倍體栽培馬鈴薯遍布世界各地。最初,短日型於1570年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過人工選擇成為長日型。後來,它傳播到亞洲、北美、南非和澳大利亞。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強。現在已經遍布全球,熱帶亞熱帶國家即使在冬季或涼季也能栽培並獲得高產。馬鈴薯的起源與生產編輯在這壹段中,世界上主要的馬鈴薯生產國是前蘇聯、波蘭、中國和美國。我國馬鈴薯主產區為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東北。其中西南山區種植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

甘肅定西盛產土豆,常被當地人稱為“洋芋”,是當地的主食之壹。2006年4月初,甘肅定西當地政府向中國農協特產經濟委員會申請,將該縣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4月6日,中國特產之鄉推薦宣傳活動組委會副主任、《中國特產報》社社長、中國農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孫等壹行5人到定西縣考察,報中國農協特產經濟委員會審批,同意將定西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山東滕州素有“魯南糧倉”之稱,農作物323個品種,牲畜145個品種。被國家和山東省列為商品糧基地和優質蔬菜基地,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和“青山羊基地”。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常見的栽培馬鈴薯是通過塊莖繁殖生長的,形態因品種而異。株高約50 ~ 80 cm。莖分為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塊莖圓形、卵圓形或長方形。馬鈴薯皮的顏色為白色、黃色、粉色、紅色或紫色;土豆肉呈白色、淡黃色或黃色。由種子長成的植物形成細長的主根和分枝的側根;塊莖繁殖的植物沒有主根,只形成須根。初生葉是單葉和完整的。隨著植株的生長,羽狀復葉逐漸形成。聚傘花序是頂生的,有白色、淺藍色、紫色和紅色。漿果。由於地理和氣候條件不同,世界各地馬鈴薯的栽培技術也不同。塊莖主要用於無性繁殖。為了避免病毒(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的感染和刀割環腐病,整薯播種應選擇直徑為3 ~ 3.5 cm的健康種薯。馬鈴薯最容易發病,真菌性病害有晚疫病、黑星病和早疫病。細菌性疾病包括輪腐病和青枯病。病毒性疾病包括花葉病、曲葉病、類病毒病和支原體病。害蟲包括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蠐螬。大多數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擇的。鑒於普通栽培馬鈴薯品種資源短缺,近年來特別重視綜合馬鈴薯相關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和二倍體栽培種的基因組,以利於選育高產、高抗、高澱粉、高蛋白含量的新品種。

主要育種途徑有:①產生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新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品種雜交。土豆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壹般新鮮土豆含澱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g馬鈴薯中的營養成分為:熱量66 ~ 113j,鈣11 ~ 60mg,磷15 ~ 68mg,鐵0.4~4.8mg,硫胺素0.03 ~ 0.03。此外,馬鈴薯塊莖還含有谷類所沒有的胡蘿蔔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它比大米和面粉更有優勢,能給人體供應大量熱能,堪稱“完美食品”。人們僅僅依靠土豆和全脂牛奶來維持生命和健康。因為土豆的營養成分非常全面,營養結構合理,但蛋白質、鈣、維生素A的含量略低;而這只是補充了全脂牛奶。馬鈴薯塊莖富含水分,低脂肪,單位體積熱量低。含有10倍的維生素C,4倍的B族維生素和幾到幾十倍的各種礦物質,吃後有飽腹感。土豆新鮮的土豆可以做食物或蔬菜。然而,新鮮馬鈴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難以長期運輸和儲存。正因如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馬鈴薯加工食品的生產,如法式冷凍油炸條、油炸片、速食全粉、澱粉以及各種糕點、蛋卷等,達100多種。馬鈴薯的新鮮莖葉可以通過青貯作為飼料,但含有龍葵堿,要防止牲畜中毒。在我國壹些地區,馬鈴薯莖葉被用作綠肥,其肥效與紫雲英相似。

馬鈴薯又名洋芋、洋芋、山藥蛋,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壹。僅次於水稻、小麥和玉米。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約4500萬畝,居世界第壹。馬鈴薯在我國各省(市)均有種植,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區和西南山區。四川是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從50年代的200萬畝發展到450萬畝(含春秋,不含重慶),大面積畝產壹般在1,000斤左右。馬鈴薯營養全面,價值高,貯藏時間長,是農村居民改善食物結構和保健的好食品。近年來,隨著馬鈴薯加工業的發展和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馬鈴薯間作、秋冬種和復種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已成為四川省越來越重要的糧食、蔬菜、飼料和加工原料作物。

第壹節馬鈴薯生長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壹.溫度

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需要較涼爽的氣候條件,因為它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高山地區,年平均氣溫5-10度,最高平均氣溫約24度。西南山區、西北部分地區和華北地區接近馬鈴薯原產地的氣候條件。但經過多年的人工選擇,馬鈴薯早、中、晚熟都有不同的品種,可以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種植。但畢竟馬鈴薯植株和塊莖在對溫度的生物反應上有其天然的特點,所以在培育馬鈴薯時了解這些條件是非常重要的。

1,植物對溫度的反應

播種的馬鈴薯塊莖在地面以下10 cm深度土壤溫度達到7 ~8度時即可生長,芽在10 ~20度時生長健壯,即將出土。早播的馬鈴薯出苗後經常遇到晚霜,氣溫降到-0.8度時幼苗就會遭受凍害。當氣溫降至-2度時,幼苗受到凍害,部分莖葉枯死變黑。但溫度升高後,新的莖葉可以從節上釋放出來,繼續生長。植物生長的最適溫度約為265438±0℃。42℃時,莖葉停止生長。在-1.5時,莖被凍壞,在-3℃時,莖葉全部死亡。最適開花溫度為15℃至17℃,低於5℃或高於38℃都不會開花。氣溫在-0.5度的時候,花就遭殃了,-1度會把花凍死。當然,由於品種的抗寒性不同,對溫度的反應也不同。但了解了馬鈴薯植株生長與溫度的關系後,加強田間管理,保證馬鈴薯高產具有重要意義。

2.塊莖對溫度的反應

馬鈴薯塊莖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65438±07℃至65438±09℃。當溫度低於2℃高於29℃時,塊莖停止生長。生產實踐中經常遇到塊莖生長的兩種異常現象。

第壹個現象是快播莖上的芽變成了塊莖,也叫悶薯或夢薯。這種現象是由於播種前塊莖儲存條件差,地窖溫度高。當地窖溫度高於4度時,塊莖在休眠期後開始發芽。有些坑的溫度在10度以上,芽在塊莖上長得很長。將塊莖去芽播種後,塊莖中的營養物質在向芽移動時遇到低溫,芽沒有生長條件,於是營養物質被儲存起來,形成新的小塊莖。如果播種時塊莖不發芽或剛開始發芽不生長,溫度升高後會正常生長,所以不會結塊莖。

第二種現象是塊莖長時間遇到高溫就停止生長,澆水下雨後土壤溫度下降,塊莖又開始生長,即二次生長。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結節像啞鈴,有些像珠子,還有很多畸形。當然,這種現象與品種是否耐高溫有很大關系。對高溫敏感的品種遇到幹旱缺水時,當土壤溫度升高時,會出現大量的次生塊莖,而對高溫敏感的品種可能不會出現或很少在地面上變成分枝,嚴重影響產量或降低塊莖品質。這類品種要及時灌溉,降低土壤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