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上,從山脈到河流,從沙漠到海洋,豐富的地貌匯集了多元的民族、宗教和習俗,在民族認同的串聯下,成就了* * * *的所有歷史記憶。
微觀上,所謂的中國飲食,也是由多種多樣的烹飪方法,以及因地制宜的食材,在同壹種語言的框架下,成就了壹部名為“中餐”的宏偉巨著。
餛飩就是典型的例子。
no . 1-在中餐中,餛飩可能是最常用的叫法了。餛飩、餛飩、面條、清湯、扁肉、扁食、肉燕甚至餃子都是餛飩的不同叫法。
為什麽壹種簡單的小吃,在各地的文化語境中,會發展出完全不同的味道和多元化的表達?
其實小麥粉做的面團天然適合做包餡的食物。口感紮實,有鮮明的小麥味,是適合煮、炒、烤的主食;同時面團防水防油,可以保持餡料的原味;更重要的是,面團導熱慢,蓄熱量大,可以讓餡料受熱更均勻、更緩慢。
這些優勢不僅僅是中國人發現的。英語裏有餛飩、餃子之類的詞。世界各地的人們喜歡吃的餡料千變萬化,比如肉禽、魚蝦、蔬菜、香草、奶酪甚至果醬。
壹份世界美食。
但是中國人給這種食物起了壹個有趣的中文名字:混沌。這是古代東方傳說中人們在開天辟地之前處於模糊狀態的形容詞。
因為用面皮和餡料包裹的食物,在古人眼中,是無眼無口無七招的,用混沌來形容也是恰到好處。按照漢字的造字方法,替換與食物有關的偏旁部首,成為如今家喻戶曉的餛飩。
壹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顏氏家訓》中記載的壹句話,“今餛飩形如月牙,天下足食。”這句話透露出兩個信息:最遲在南北朝時期,餛飩已經是漢族社會廣泛流行的食品;為了節省原料,當時的面團大多卷成圓形,折疊起來包裹餡料,就成了半圓形的“月牙兒”。
對,就是餃子。
今天,在安徽北部、江蘇、河南西部、山東東部和湖北北部的許多地方,豬肉餡的半月形餃子被稱為“餛飩”,元寶形的餛飩被稱為“餃子”。這種稱謂的混亂源於餛飩餃子中同壹事物的飲食變化。
No.2社會經濟發展在食品上最直觀的標誌就是區分填飽肚子的“正規食品”和消遣娛樂的“休閑食品”。
在經濟文化空前發達的宋代,開封街頭出現了壹種名叫“餃子”的小吃。人們用植物油炒非常小的餛飩,或者加入芋頭粉使其半透明,作為小吃出售。
為了口感更好,面團搟得越薄越好,餡料加得越多越好。從外觀上看,和今天皮薄餡多湯滿的鍋貼,或者小巧可愛的芋頭湯圓沒有太大區別。
在淮陽地區,人們吃早茶時,有壹種小吃“餃子面”是必須盲點的。顧名思義,這種食物是餃子和面條的混合物,但端上來的時候,第壹次吃的人往往會非常驚訝:這不是餃子,明明是餛飩,卻有半透明的面團。
其實這就是文采濃厚、講究“吃不飽零食”的揚州風格,是宋代“嬌子”休閑飲食文化的延續。
在1500多公裏外的廣東,人們把雲吞面,壹種和淮陽的“餃子面”很像的廣東早茶中的食物,叫做餛飩面。“餛飩”這個詞看起來挺有詩意的。其實如果用粵語讀的話,餛飩的發音和吳方言的餛飩壹模壹樣。
今天的廣式餛飩是中國餛飩譜系中最重要的類型之壹。加入芋頭澱粉呈半透明面團,裹緊後用力剁碎,嚴格按照三肥七稀的肉餡,再加入炒芝麻和土魚粉調味。它們都充滿了從宋富王朝傳下來的“閑食”風格和南方開放地區對食物貪得無厭的氣氛。
為什麽廣東人要把「槽」改回「餛飩」?造成這種混亂的原因今天還不清楚。可能是嶺南地區距離中原較遠,口口相傳有所誤解;也可能是對抗北方交子大規模流行,南朝遺民秉承漢禮,秉承古教的結果。
No.3南宋滅亡,蒙元入華,除了政治和民族的同化融合,對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蘑菇(moog)和蒸餃(生食)等中餐術語最初是從蒙古語音譯而來的。
但是“餛飩”很特別。源於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的“混沌”,在文化傳統單薄的蒙古語中是不能直譯的。不過,代表平民閑糧的“角”可以翻譯成“bansh”。
這種語言學上的機緣直接產生了兩個結果:“餃子”及其諧音“交子”在中國北方地區大規模流行,甚至取代了宋代以前“餛飩”的稱謂。
同時,餛飩還有壹個別稱:“扁食”。
在今天的河南洛陽、南陽,山西晉中、臨汾,人們仍稱餃子為“扁食”,是蒙古語“bansh”的簡單音譯。
在福州,當地人把餛飩稱為“平食”。福建人喜歡“敲肉”,用物理手段敲打肉末。膠水釋放後,就變成了有彈性牙齒的肉末。這種肉末除了做丸子,還適合做平面食品,肉味濃郁。所以福建人也把扁食叫做“扁肉”。
與此同時,福州還有另壹種小吃“燕皮”,多是將魚、豬肉或兩種肉混合,加入紅薯澱粉,打成薄片後曬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燕子皮是午餐肉的進化版,但因為是幹的,搗得很緊,所以它的質地比午餐肉堅韌得多,有嚼勁。當地人對如何吃燕子皮充滿了想象。加入綠葉,煮沸。這是燕子皮湯。切絲卷在肉丸表面蒸熟,就是肉丸絲;油炸後蘸辣椒醬和番茄醬吃,是壹種類似於鍋巴的油炸燕子皮。
當然,燕子皮最重要的用途是包裹扁平的肉——這是閻柔中國餛飩譜系中“肉裹肉”的獨特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