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淺談小柴胡湯在治療IgA腎病中的應用

淺談小柴胡湯在治療IgA腎病中的應用

小柴胡湯在治療IgA腎病中的應用

《傷寒論》,小柴胡湯18篇,為少陽病主方。肖老師認為少陽病最本質的特征是正氣變得不足,善惡都在下降。

正如張仲景在第96條中提出少陽病主證寒熱互結,他隨後在第97條中解釋:“血弱氣盡,理開,邪入,與正氣相爭,結於脅下,分正邪,寒熱互結,休矣”。氣弱血竭,可見人體正氣先弱;善惡之爭,就是雙方相持不下,互有勝負。

虛弱的正氣遇到同樣虛弱的邪氣。當正氣要祛邪氣時,不能全力外出,邪氣要侵入人體又不能直驅而入,從而形成寒熱的獨特臨床表現。

又如第二百六十五條:“傷寒脈細,頭痛發熱,屬少陽”。弦若少陽,瘦則正氣不足。

發熱入血室,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入血室的特殊性在於,女性月經來來去去,經期的身體狀況明顯類似於血虛氣弱,這樣就可以理解少陽病主方小柴胡湯中使用人參、甘草、大棗的意義了。

肖老師認為《傷寒論》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特效藥”,教導我們:《傷寒論》學什麽?借鑒張仲景既定的“特效藥方”,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研究領域拓展特效藥方。

我是腎臟病專業的研究生。今天我就根據肖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以及跟導師學習的經驗,來談談小柴胡湯在IgA腎病治療中的應用。

西醫知識

IgA腎病是壹組不伴有全身性疾病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通過腎活檢發現IgA或基於IgA的免疫球蛋白廣泛沈積於系膜區。

臨床特征為:反復出現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多由呼吸道感染誘發,伴有廣泛IgA沈積,同時系膜細胞增多,基質增生,系膜區電子致密沈積。

中醫對IgA腎病的認識

根據其臨床表現、理化檢查特征以及病程的發展和轉歸,可將其分為血尿、腰痛和消瘦等類別。

關於IgA腎病的病因病機,國內機構多中心、大規模的臨床驗證發現,慢性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方案基本反映了氣陰兩虛、濕熱挾瘀的分布特點。

總的來說,IgA以虛實為特征,以正虛為基礎,邪實為標。但邪實中,風熱、風毒、濕熱、濕毒、血瘀等證候較為常見,演變過程往往是虛,虛中夾雜邪實。其實疾病和邪氣都是經常出現的,比如濕熱和血瘀。

後續知識總結

在跟醫生學習期間,導師告訴我,IgA腎病的發病機制是口腔、胃等粘膜合成IgA1。這種物質由肝臟代謝。如果不能被肝臟代謝,就會隨著血液循環沈積在腎小球系膜區,刺激免疫激活,導致發病。

所以老師提出了治療IgA腎病的三個環節:1。保護粘膜;2.幫助肝臟排除IgA1;3.減少深層沈積物中的免疫激活。小柴胡湯可以用在這三個環節的前兩個環節。

1.保護黏膜。

IgA的急性期或發作期多由外源性因素引起,尤其是疾病的復發和加重多與外源性因素有關。患者壹般先有咽痛,然後出現鼻塞、流涕等外感癥狀,這些癥狀都是由潛伏的病原體引起的。

下屬吞少陽,所以我們可以u

雲:“邪聚之處,其氣必虧”。外邪之所以引起體內伏邪發作,說明患者此時體內正氣不足;體內的隱伏之邪之所以在外邪的驅使下才能發病,是指邪不太強,這與蕭對少陽病的認識是壹致的。少陽病最本質的特征就是正氣明顯不足,善惡都在下降。

以壹個案例為例:患者李,女,37歲,3年前因蛋白尿、血尿治療不善,在當地醫院腎穿刺後確診為IgA腎病。三年來,她壹直在我導師的診所吃中藥,治療血尿蛋白尿。最近她感冒發燒,並有蛋白尿、咽幹、咽痛。她舌胖有齒痕,苔白,脈深而細,於是來到診所。

導師根據保護黏膜的原則,給患者服用小柴胡湯:柴胡25g,黃芩9g,生姜6g,大棗9g,半夏6g,太子參15g,甘草9g。吃了三次藥,病人的燒退了,嗓子不疼了,尿蛋白也下降了。

2.幫助肝臟排除IgA1。

IgA1的代謝在肝臟中進行。我導師認為肝在中醫裏叫少陽。少陽出了問題,IgA1滅活不了,就會進入血液,隨血液循環沈積在腎臟。

小柴胡湯是少陽病的主方。方中的溫補之品能增加少陽對IgA1的殺傷作用,同時其溫補之法也能拖出臥於少陽的邪氣。因此,外感病患者使用小柴胡湯,既是治療患者咽痛、保護呼吸道黏膜的環節,也是增強患者抵抗力、幫助肝臟清除IgA1的環節。

寫在後面。

以上只是我在課堂上從肖老師和課後從導師那裏了解到的。也許是因為自己學識淺薄,還是不能完美的傳達導師的觀點。請老師批評指正。

肖老師說:“特效藥方”是醫學的最高境界!鼓勵我們在張仲景既定“專方”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研究領域,對專方進行拓展。

肖老師在自己的領域有所發展:慢性腎衰竭發熱,小柴胡湯為大師;對於慢性尿熱患者,用小柴胡湯合導赤散。

我將繼續關註IgA腎病的治療,希望結合我從肖老師和導師那裏學到的東西,總結出“IgA腎病外感咽痛為首發,小柴胡湯為主治療”,“外感IgA腎病後蛋白尿為主治療”。

雖然我用西醫的名稱和癥狀來解釋我要展開的方子,但似乎不倫不類。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檢查設備的引入,我們對疾病的認識變得更加直觀和細致。

所以我覺得拓展仲景的方證,不能僅僅局限於中醫的證和病的概念,或許也是所謂中西醫結合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