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段時間,悉尼的冬天特別冷,風特別大,鬧市區下了壹年的雨。我聽說每個垃圾桶裏都裝滿了吹的雨傘。第二天,我看到到處都是夾克的廣告。買了壹個才發現都是浮雲,風壹吹頭腳都濕透了。難怪商家連褲子帽子鞋子都賣。後來發現悉尼人用的老式長柄傘是雙層加固的,妳得重新弄壹把。
風雨交加的夜晚下班回家,被稱為“失敗之路”的“鐵路之路”列車系統,通常會晚點半個小時以上,似乎7點半還停在路上。下了火車,妖風四起。
在路燈的燈光下跋涉,看到遠處燈火通明的公寓,感覺棒極了。夜晚結束時總會有壹盞回家的燈。到家的時候,爸爸在煮鮑魚雞湯,媽媽在擺盤子,老公在給他的粉絲看清蒸扇貝。
我在悉尼的第六年,這個城市對我來說變得如此熟悉。我熟練的跑遍了城市的每壹個角落,也記得家裏沿路每壹家酒店的名字,火車站東北的大包雞蛋餅,街角的廣東燒臘,樓下的上海小籠,街那頭的四川火鍋。壹條街道簡單地融入了壹個大中國,在街道的最裏面,是我在壹棟高層公寓裏的小家。
2.
我剛來悉尼的時候,住在市中心壹套公寓的39層。因為地理位置極佳,房東用了200%的兩居室。主臥是和壹對壹起學習的女生合住的。第二個臥室雖然小,但被租成了兩個獨立的房間。我住在客廳,陽臺因為面積大,租給了壹對母女。這樣我當時的房租也是180澳幣壹周(當時相當於1000多人民幣壹周)。聽說樓主和隔壁樓道租出去的比起來不算瘋。
由於樓層較高,客廳裏遠遠就能看到情人港的燈光,所以房東稱這是壹套“豪華海景公寓”。在所有人都入睡後,在屬於我隔斷的小窗裏,城市的燈光很美,悉尼的風也是溫柔的海風。在三十九樓,我偶爾會在深夜造訪棲息在窗臺上的鴿子。我偶爾餵點面包給旅途辛苦的他們,他們也願意每天過來溜達溜達,吃個宵夜。
我在我的船艙裏感到很自在,我相當無憂無慮。白天,我也穿過熙熙攘攘的中國城,走過情人港美麗的噴泉,爬上高高的鐵橋,看著下面反射著陽光的不可思議的藍色海水。老式軍艦停泊在海事博物館前,情人港的餐廳和酒吧環繞其間,人們聽歌、喝酒、吃飯。這麽熱鬧,卻沒有晚上看的美。那時,喧鬧的悉尼屬於世界,安靜的燈光屬於我。
3.
男朋友在墨爾本租房,學校附近市民,居裏。院子裏的草長到半人高,鄰居抱怨會有蛇。他們的幾個國際學生沒有割草機。人工收割失敗後,他們終於願意租壹臺割草機來解決問題。有了這麽小的房子,我以前就有地方住了。但是因為是跨州的,所以上班的時候放長假去旅遊的機會並不多。
每次去都要去門口壹家不知名的涼皮店要壹碗。老板是地道的Xi人,全家移民澳洲,開了壹家小店。沒什麽可吃的。我只買涼皮和肉包子。涼皮是自制的,很濃。我從沒在南方的中國吃過這樣的東西。我得加黃瓜絲和很多辣椒。也是深夜營業,老板說十壹點,附近有同學打電話來買夜宵,叫他不要關門。那時候墨爾本晚上很安全,有時候門不鎖,什麽事都沒有。
我們就隨便逛逛,晚飯吃涼皮,還可以在隔壁燒烤攤點幾串羊肉茄子,慢慢走回去。我對墨爾本的第壹印象,變成了深夜小吃店裏微弱的小燈。在寒風中,我可以坐下來壹起烤幾串。"外面的黃昏有壹種下雪的感覺,我能吃羊肉嗎?"
4.
不記得哪壹年來的,悉尼市政府辦起了燈展。壹個月之內全城燈火通明,海關大樓的音樂和燈光秀與建築結合得很美;在悉尼歌劇院的“蛋殼”上,每晚都用燈光演繹著不同的故事;聖瑪麗大教堂的燈光代表著善良的聖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蜂擁至悉尼參觀這個壹年壹度的燈節。
那壹年,我和老公在搖滾區的壹家酒館看元宵。點了兩份牛排後,老板邀請我們選兩塊生肉。哭笑不得,發現人家的傳統就是自己選肉自己烤。好,這是澳大利亞!老公擼起袖子去燒烤了,順便可以和壹群男人在火爐邊聊天。幾年前,別人吵架時,他對“我們在中國”憤憤不平,沈默不語。現在他可以心平氣和地和別人聊文化,聊中國科技。(當然我也學會了吵架)
那壹年,我們帶著家人在雨中環島火車站看元宵。天氣挺冷的,父母卻忙著用手機拍視頻,小寶寶在懵懂中不知如何理解。那壹年,我們和寶寶在遊輪上看元宵節。她已經長成壹個會跑來跑去拍手說“哇!”大王,大渡船也“哇”,歌劇院也“哇”,海裏的彩燈也“哇”,沿岸的葵花燈也“哇”。
那壹年,快十年過去了;那壹年,我無數次從城市的小客廳裏搬出來,然後住在森林裏溫暖的小房子裏。那壹年,家裏的餐具從十塊錢的小奶鍋,變成了滿滿的廚櫃鍋碗瓢盆和我不認識的調料;那壹年,我依然保留了西紅柿炒雞蛋的技藝,同時學會了如何用奶油烤蛋糕,裝飾花朵;那壹年,我不再覺得身邊的英語很爛,而是開始和在澳洲的同事壹起普及中國的雙十壹;那壹年,我想對著燈火通明的悉尼港大聲說“妳好”。
悉尼,請今晚為我,為海外的中國人,為悉尼友好的澳大利亞人,為來自大洋彼岸的世界各地的遊客點亮燈光。
總羨世間玉郎,天應求酥母。
盡最大努力唱歌,張開牙齒,風吹,雪飛,海變涼。
萬歷少面帶微笑地回來了,與壹起微笑著向。
我在想嶺南應該不好吧,據說這安心就是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