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改用竹子以來,熊貓進化出了非常強壯的下顎和牙齒,這使它們能夠很好地咀嚼食物,並在食物消化後獲得盡可能多的營養。它們還有壹個大拇指,這使得它們對食物更加挑剔。吃這些食物會導致我們產生壹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會讓我們感覺良好。然後,我們的大腦會記住我們感覺良好,並鼓勵我們在有好吃的食物時多吃點。
動物園不讓熊貓吃肉的主要原因應該是目前野生熊貓99%以上的食物都是竹子做的。野生大熊貓通常生活在離竹子不遠的地方,喜歡吃竹子的根、芽、葉,特別是嫩芽,根據季節吃竹子的不同種類和部位。春夏兩季主要喜歡吃竹筍,秋天喜歡吃竹葉,冬天喜歡吃樹根。由於竹子的營養價值極低,大熊貓每天必須吃23到40公斤的竹子才能滿足能量需求。
還有壹個就是咬合力。大熊貓的嘴是完全張開的,咬合力非常大,僅次於黑熊,比食草動物強很多。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本質上是壹種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的定位源於它的進化過程,不壹定是食肉動物)。但由於環境的劇變,它改吃竹子,成為壹種極其特殊的食肉動物,素食比例高達99%。大熊貓保留了食肉動物的身體結構,但胃腸系統已經專門消化竹子中的纖維素。
為什麽動物園不給大熊貓餵肉?原因很簡單。壹方面,大熊貓已經進化適應了以竹子為主的食物結構。大量吃肉會破壞其腸道菌群的穩定,不利於大熊貓的健康。另壹方面是經濟因素。如果動物園壹直給大熊貓餵肉,經濟成本會比竹子大很多,動物園的運營負擔也會增加很多。
2010年,密歇根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的壹群科學家發現了熊貓從食肉動物變成素食動物背後的原因。科學家利用基因組圖譜研究將大熊貓的基因組與其他食肉動物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發現大熊貓的T1R1基因發生了突變,該基因編碼的蛋白質是壹種鮮味受體。大熊貓T1R1的突變使其成為假基因,無法表達。導致大熊貓嘗不到肉的美味,逐漸對肉失去興趣。
雖然熊貓對肉類不感興趣,長期以竹子為主食,但理論上,它們的消化道無法消化植物纖維,因為它們沒有編碼纖維素降解酶的基因。研究表明,大熊貓能吃竹子是因為它們的腸道菌群。大熊貓腸道內攜帶大量梭菌。這些梭菌具有將纖維素分解成單糖的酶。這些細菌壹直生活在大熊貓的腸道中,幫助它們消化竹纖維。因此,在梭菌的幫助下,熊貓可以像素食者壹樣生活,盡管它們有食肉動物的消化系統。
經過漫長的進化歷史,貓為了適應環境和生存,逐漸形成了壹套自己的生活習慣。它們會根據所處的環境和所有的食物資源,有什麽就吃什麽,所以熊貓是雜食的,吃竹子,野果,野菜等等。當然,它們也能吃肉,但長期習慣後容易得雜食動物,形成安逸懶散的生活習慣和巨大的脂肪體,更不適合食肉動物。
所以熊貓進化到了今天。根據環境的變化和外界因素(人為幹預)提供的食物,竹子成為了熊貓的主食,熊貓的消化系統也發生了變化。肉可以吃,但是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導致各種問題。當然,從經濟成本的角度來說,也不會給肉。
熊貓是雜食動物。動物園裏的熊貓不允許吃肉,因為他們害怕肉的味道會讓熊貓想起它們兇猛的本性,它們會撲向動物園裏的動物和遊客。事實證明,熊貓不能正常產生多巴胺,所以沒有正常的感覺和良好的反應。竹子中的化學物質可以幫助熊貓制造更多的多巴胺。簡而言之,吃竹子可能會讓熊貓的大腦認為竹子在食物方面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