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是指夏作物種子飽滿,但尚未成熟,只是小而尚未飽滿。
每年5月20日至22日,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為全盛。
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四月中旬,物小而滿。”此時北方的小麥等夏播作物種子已經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大約是乳熟後期,故稱小滿。中國南方的農業諺語賦予了小滿新的含義:“小滿不滿斷壟”;"小滿腹不滿,不管芒果了."用“滿”這個詞來形容雨水的多與少,並指出,如果滿的時候田裏沒有足夠的水,田埂就有可能裂開,種下的時候連水稻都種不了。
節氣物候:
《小人等三季》:第壹次等苦菜秀,第二次等小草死,第三次等淺夏。
苦菜秀:《丫丫》以茶為苦菜。《石矛》說:“誰說茶是苦的?”是啊是啊。包曰:“感火之氣,苦也。”爾雅曰:“不尊不誠者謂之美,不尊不誠者謂之英。”這道苦菜應該用英語說。包曰:“感火之氣,苦也。”蔡邕的《月令》指的是抱莖小苦蕒。
壹草死了;鄭康成、包景祥都說:壹草,詹璧之屬。《禮記》註:“草之枝葉不細。”方說:“凡生於太陽的,都是強的;生而有陰者,柔而不屈。”都說草毀人亡,也是生於陰,不可能死於陽。
原來是夏天的至日,後來《金史》的記載改成了秋天的至日。《月令》:“麥秋至四月;至日的夏天在五月。小曼在4月中旬,所以很容易。秋,百谷成熟,此為夏,麥中為秋,故亦是麥秋之雲。”
從氣候特征來看,小滿節氣到下壹個芒節氣期間,全國各地陸續進入夏季,南北溫差進壹步縮小,降水進壹步增多。
節氣習俗:
搶水
在過去,水車排灌是農村的壹件大事。俗話說“小貨車動三車(三車指絲車、油車、水車)。”水車滿了就啟動。此前,農民以村圩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意在海寧壹帶演練。大多數高級執事召集家庭,確定日期,安排準備工作。天壹亮,他們就成群結隊出發,點燃火把,在水車上吃麥餅、麥餅、麥球。執事們以鼓鑼為號,壹行人便踏上事先安裝在小河漢上的水車,數十輛車齊踏,將河水拉入田間,直至河邊滿水。
祭祀三神
小蠻在我國歷史上有個習俗叫祭祀三車,這三車叫水車、牛車、絲車。
不管水車神叫什麽名字,據說“水車神”就是白龍,農民把魚和香燭放在車底座上,在水面前供奉。特別之處在於祭祀中有壹杯白水,祭祀時倒入田間,寓意祝願水源茂盛。以上舊俗,說明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江南有“壹個小人動三輛車”的說法。是對江南小滿農耕的形象概括。所謂“三車”,就是水車、紡車、運油車。在農業諺語中,人們用“滿”來指代雨水的豐沛。小滿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季節。如果田裏沒有灌滿水,田地就會龜裂,無法移栽,影響農作物的收成。所以在大旱之年,人們會早早考慮,巧妙安排,用人力或畜力驅動水車灌溉水田。以前走在江南偏遠古鎮的水田裏,經常會看到水牛蒙著眼睛轉動水車的木輪帶動龍骨水車挑水,或者是人用腳交替蹬車挑水。
蠶祭
小滿節據說是蠶神的生日,所以在這壹天,中國以養蠶聞名的江浙壹帶也很熱鬧。小滿節在初夏,蠶繭成形,就等繅絲了。栽桑養蠶是江南農村的傳統副業。蠶是壹種珍寶,是村民的食物來源,人們對它充滿了期待和感激。所以這個節日充滿了濃郁的絲綢民俗。
據記載,清道光七年(1827),江南盛澤絲業所內建賢參寺。戲樓專門建在廟裏,邊上有陽臺(相當於戲樓的包廂),戲臺下的石板廣場可以容納壹萬人看戲。小滿前後三天由絲業辦出資,邀請各班上臺唱大戲。但演戲也有壹個行業禁忌,就是不能上演有私生子、死人情節的戲文,因為“私”“死”是“絲”的諧音,所以三天演的戲都是絲業辦主任們為了吉利反復斟酌後決定的吉祥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