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吃——讀汪曾祺的《世界的味道》

吃——讀汪曾祺的《世界的味道》

秋季讀馬比賽的題目是蔡瀾的《蔡瀾小滋味,大世界》。味道雖小,世界卻不大。這種寫法成了壹本書。少了什麽?民以食為天,古今不乏文人墨客寫美食,精彩小說對美食的描寫也從未含糊。於是找了汪曾祺的《人間滋味》和梁實秋的《人間滋味是清歡》來讀。只有這樣,我們才知道不足之處在哪裏。

蔡瀾可能只是壹個美食家。他知道如何讓食物變得美味,什麽是好的。但是,這本書僅限於新加坡的馬來地區。大部分都在說小時候有多正宗,但是現在沒有了那些慢工出細活傳下來的做法,壹味的講究健康飲食,味道就不對了。所以味覺的歷史最多可以追溯到作者的童年。沒那麽深,也沒什麽意思。做壹個有畫面的電視節目是可以的。看過壹本書,海南雞飯大概是大眾化的,而這個海南雞飯,我們大概是吃不到正宗的。

人間的味道還是家常的味道。看書的時候,真的是普通的菜,普通的味道。我的生活在其中也很新鮮,總會勾起壹些回憶。聽聽王先生講述味道背後的故事,妳就有內幕了。於是我嘆了口氣,原來是這樣的。

比如五味,南方甜,北方鹹,東方辣,西方酸,大概。離家久了,不知道口味偏好。好像什麽都能習慣。但是看到臭豆腐就會想起小時候喜歡吃的,經常不準吃的油炸臭豆腐。與江浙不同的是長沙的暗臭豆腐,不記得沿街叫賣的喊聲。本科期間,長沙臭豆腐晚上出現在學校門口的大排檔裏,很讓人欣慰。可惜觀眾少,後來就沒了。再次看到豆腐乳,我想起了小時候帶我的阿姨。豆腐乳特別好吃。年回去的時候會偶爾帶壹罐。吃的時候,拿出壹塊,澆上香油,和米粥壹起當早餐。

曾幾何時,我讀到“不容易暴露。”。明朝還在落露。人死了什麽時候回歸?“我想它應該是壹種小巧、嬌嫩的綠色植物。然後王先生告訴我們,洋蔥的球莖被稱為“洋蔥的頭”。什麽是大蔥?以前是飯桌上的酸辣飯。口味偏好總是與當地文化脫節。突然問,不壹定能說自己醜。被提醒後,妳甚至必須聲稱沒完沒了。去鄉下,離家久了,看似淡忘,實則根深蒂固。

此外,現在,選擇的種類已經大大豐富了。小時候挑食,不愛吃綠葉菜。以前飯桌上只有壹種綠葉蔬菜,大白菜,我們稱之為上海青。上了大學,突然發現生菜很好吃。上次回家,吃生菜的時候突然想到這個問題,於是問:“我小時候好像沒有這個吧?”我被告知:“不是,是廣東的。”所以,我覺得小時候挑食有點委屈。原來只有幾個品種。現在生活好了,妳要巧妙地把自己的食物挖出來。偶爾在飯桌上看到叫不出名字的葉菜。後來才知道,原來是以前沒人吃的野菜,現在卻有人追捧。

王先生說,他希望年輕人積累更多關於生活的知識。詩詞可以從植物、植物、昆蟲、魚的名稱中學習。偶爾看詩、詞、古文,不知道裏面提到了什麽動植物,常常會給我壹些美好的想象。事實上,壹旦解釋,它們中的許多是常見的和已知的。做好吃的放在桌子上,卻沒有浪漫的故事。

吃飯往往離不開大大小小的節日。例如,在年底,有各種各樣的年貨,如端午節的粽子和中秋節的月餅...小時候阿姨有壹個高壹米直徑小地下大的鐵皮桶,專門用來裝年貨的。臨近春節,休閑裝爆滿:麻花,痱子,各種水果(各種沒有名字的甜食)。幾年前回去過壹次,鐵桶還在,連這些食物都有。很多年沒吃了,有些東西也不再只有過年才有,也失去了很多新鮮感。

端午節阿姨包的粽子,很小,沒有餡,很緊湊。剝下來蘸白糖吃,味道極好。高考完回去,是端午節前夕,阿姨在包粽子。我拿了兩個帶走了,被壹個不走的分了。現在還記得。好久沒吃了。我們家比較奇怪。我們不在元宵節做湯圓,不在端午節包粽子,不在中秋節吃月餅...直到上了大學,我們才知道我們想在至日北方的冬天吃餃子...

我的家鄉有很多湖泊,有很多水產養殖和漁業。家裏壹年四季每天的魚和淡水魚都吃不夠。刺魚,王先生說這種魚也被鄉下人看不起。它是我們餐桌上最多的。我們叫它黃魚,野生刺魚也貴。蒸粉吃,淋上醋,魚肉鮮嫩。吃剁椒和野辣椒的辣很開胃。其次是黑魚,我們叫它蔡羽。記憶中有壹種奇怪的味道,又甜又辣。小時候我媽跟別人學的,很受我們歡迎。前兩年風靡壹時的烤魚,有這種怪味。前幾年去揚州,看到了長魚面。我不知道為什麽。放在桌上,原來是鰻魚。我們叫它鰻魚。粗大的鰻魚無骨,經驗豐富的魚販把鰻魚頭固定在釘子上,剖開,刀從上到下刷骨而去。然後切成絲,做成像青椒炒肉壹樣的鱔魚絲。吃起來很好吃。精品鱔魚,可以把活魚直接放入油鍋裏,蓋上鍋蓋,然後趁熱麻辣翻炒,這叫潘鱔。吃的時候用筷子夾住頭,咬下頭下的肉,拉成兩半。這種做法現在很少見了。

王先生說:以前老家人吃野菜主要是為了饑荒,現在吃野菜是為了味道。

紅菜苔,在老家叫蕓苔。武漢的洪山紅菜苔最有名,冬天冷了就吃。紅菜苔的花很像油菜花。開花的時候就老得不能吃了。據說還可以用來榨油。在我老家,每塊地裏都種著紅菜苔,晚飯前去摘壹顆。炒菜或者酸辣都不錯,只有涼了的時候。

另壹種寒冷的天氣是藜蒿,它把葉子壹層層剝下來,只剩下細長的嫩莖。據《本草綱目》記載,藜蒿氣味甘甜無毒,主要用於治療五邪,脾寒濕,補中益氣,生發,長期食用,使人強身健體,神清氣爽,防止衰老。味道清香,肉質脆嫩,有人不喜歡它的味道。藜蒿炒臘肉也是過年的壹道好菜。

初夏是吃蓮藕的季節。據說蓮藕幼時,成熟時會發育成蓮藕。去外地上學是最容易路過的。這壹兩年,我慢慢能看到它的影子了。

這些具有季節特征的食物特別受歡迎,它們讓這壹年充滿期待。當它們壹年來第壹次出現在餐桌上時,我突然明白了:現在是夏天,但冬天已經很深了...

蔡瀾先生的書和汪曾祺先生的《人間美味》有* *的相似之處,就是看完肚子餓了,想飽餐壹頓。但是王老師的書有壹些其他的東西,比如日常的味道,還有這句話背後的故事,所以更有趣味性,也有壹點傳播常識的作用。

就像王老師說的:希望年輕人能積累更多關於生活的知識。每天看到花、植物、樹木、花草,吃不完全認識的葉、莖、根,這種事並不少見。比如我自己,文學作品裏的花草就更不用說了。這兩天偶然知道壹本書,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潘福軍寫的。那是中國古典文學裏專門講植物的,我剛開始看,也很有意思。食者為民之本。所謂吃貨,怎麽能不多了解植物、昆蟲、魚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