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種選擇:
選擇優質、高產、抗病的雜交綠竹筍或紫竹筍,如“阿波羅”、“傑利姆”等。
2.育苗:
目前蘆筍種子價格昂貴,成本高,使用直播地不經濟。因此,苗圃種植技術用於栽培。
(1)育苗時間:4月上旬至8月上旬可在露地進行播種,3月上旬可進行小拱棚育苗。
⑵苗地的選擇:苗圃地應選擇土壤肥沃、透氣性好、排灌條件好的沙質土壤,選擇雜草特別是多年生雜草較少的地塊。
⑶種子處理:蘆筍種子皮厚,蠟層厚,不易吸水。播種前,種子必須浸泡以加速發芽,並在播種前用化學藥品處理。
⑶播種:約10%的種子發芽時即可播種。播種前要給苗圃施足基肥,做壹個1.1 m寬的平畦,播種深度根據氣溫確定,播種密度為10 cm ×10 cm。
3.種植:
(1)種植前準備:種植前要對土地進行深耕整平,開壹條南北向溝,行距1.5m,寬40 cm,深40 cm。溝內每667平方米(1畝)施優質有機肥5000公斤,NPK復合肥50公斤,與土壤混勻。種植溝要澆水夯實。
⑵種植時間:壹般在河北省5月上旬進行種植。當蘆筍幼苗60-70天,有4-5個壯苗,株高15-20cm時,即可移栽種植。
(3)種植密度:種植時的行距為150-160 cm,
株距為35-40厘米。
(4)種植方法:給腳底澆水。種植時,將長有鱗片和芽的幼苗地下莖的壹端順著溝的方向,將幼苗的貯藏根均勻鋪開,覆土4-5 cm,然後澆水。隨著蘆筍苗的生長,種植溝逐漸填平,使蘆筍苗的深度保持在離地面10-15 cm。
四。現場管理:
(1)查苗補苗:播種1個月後查苗補苗。補栽幼苗時要給腳底澆水,保證成活,補栽幼苗還是要註意定向種植。
⑵澆水:蘆筍異常針狀莖呈針狀,蒸發量大大減少,所以蘆筍耐旱,但適時澆水是蘆筍高產的必要條件。栽後及時澆水,水滲後覆土,根據天氣和土壤墑情變化及時澆水。夏秋季氣溫高,耗水量大,需要保證土壤有足夠的水分,才能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冬季結冰前澆越冬水,有利於蘆筍安全越冬。
(3)追肥:種植後7-10天澆1倍稀釋糞水,有利於活根緩苗。在種植初期,應經常施用淡肥,以促進幼苗早期發育。壹般在松土除草後,拔出新莖前,每次施肥要施65,438+0次。最好施腐熟輕肥,或每667平方米施5公斤復合肥。應多施草木灰、燒泥灰等含鉀量高的肥料。隨著幼苗的生長,肥料的用量應逐漸增加,以使植物粗壯,根盤增大。秋季後追施1次秋肥,每667平方米施250-1000公斤有機生物肥,或10-15公斤復合肥,或相應的尿素和磷鉀肥,10結束施肥。進入采筍階段後,增加追肥的次數和量,酌情溝施追肥水。
(4)及時留母莖:為實現周年生產,可采用留母莖的方法。壹般在春季采收15-20天後,蘆筍在長勢減弱時會開始保留母莖。保留雌莖時,選擇直徑為0.8-1.2厘米的莖。
5.除草起壟:生長期,根據情況及時松土除草。每次除草後,適當培土1-2cm,逐漸增加覆蓋高度至10cm左右。
【6】防澇保濕:排水溝要及時打開,溝渠要連通,雨後溝渠不積水。如遇持續幹旱,應灌水保濕。
動詞 (verb的縮寫)收獲:
⑴筍期:壹般蘆筍在4月初開始采筍,采筍期的長短與筍齡有關,筍越長,采收期越長。竹筍通常在早上7-9點和下午5-6點采摘。
⑵采筍方法:采筍長度視加工廠規格而定,壹般長度為18-20cm。過長和過短都會直接影響蘆筍產量。
(3)合理摘筍留茬:壹般在地表以下2-3厘米,留茬過高後期容易腐爛,使周圍剛發芽的嫩筍感染銹病。收獲的蘆筍要用濕布覆蓋,冷藏或及時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