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皮是武漢農村的壹種地方小吃。每年冬天農閑的時候,家家都燙豆皮,就是把早稻和綠豆磨成漿,燙成薄皮。除了嘗試立刻用調料炒鮮豆皮,主要是切絲晾幹。它可以用來在春節期間招待客人,也可以作為節日禮物。這種豆皮傳入武漢後,起初是壹些熟食攤販賣的湯豆絲,後來用小蔥和糯米做餡,也就是早期的“光豆皮”。有時候顧客自帶雞蛋,要求燙在豆皮上,其實顏色很鮮艷,橘黃色很清爽。這就是武漢早期的“蛋光豆皮”。
在武漢,歷史最悠久的豆皮在武昌王府口(現武昌解放路與紫陽路交叉口),因為是楊家祖傳下來的,也叫‘楊豆皮’,開於清朝光年間。因為店面小,直到楊家第四代楊誌福在1929才正式掛上‘楊鴻發豆皮’的招牌。楊的豆腐皮是光滑的豆腐皮,是楊自己做的。具有油重、內軟、氣味香的特點,經濟實惠,頗受食客喜愛。武漢三鮮豆皮創始人郭春山,被稱為豆皮大王的高晉安,都曾在楊店工作過。
1946,老通城復業,高晉安為“三鮮豆皮”原特色。在傳統的制作方法上,他進行了很大的創新,調整了配料,做出了精品。高繼南制作的豆皮,瓤清、皮薄、火候適中、配料均勻。好吃,爽口,外酥裏嫩,肉軟,重而不膩。解放後,高晉安不斷總結完善自己的創新,將豆皮的配料改為豬肉、條、蝦,並總結出豆皮餡、豆皮漿、豆皮炒等壹整套精細的制作方法。三鮮豆皮薄,五顏六色,嫩滑爽口,餡料鮮香,油而不膩。豆皮也從三鮮豆皮發展到蝦仁豆皮和香菇豆皮。高晉安的制作技藝主要是“三關”:磨、火功、落料。磨漿:漿要細磨,幹濕適當,隨用隨磨,隨水隨換。關火:壹鍋豆皮中間幾經換火,充分展現了豆皮色、味、香、形、外脆內嫩的特點。下料關:主輔材料完全匹配,顏色齊全。加入海鮮是為了保持餡料的原味。
50年代中期,三鮮豆皮不僅遍布武漢,還流傳到廣州、上海、長沙、烏魯木齊等城市。4月3日下午3點,1958,行長在王的陪同下,首次來到老桐城惠濟支行,品嘗豆皮。曾艷玲做的豆皮,傅漢卿做的菜。品嘗豆皮時,毛主席對同桌的外省領導同誌說:“妳們那裏沒有這個,是湖北風味。”
同年9月12,毛主席第二次到老桐城分局。進了店就說:“不好意思又打擾妳了。”這次豆皮王高晉安給毛主席做了三個新鮮豆皮。10月,黨的八屆六中全會在漢召開,高晉安等大師到會為代表們服務。毛主席曾教導:“豆皮是湖北的風味,要保存。”
1958年,周總理陪同外賓品嘗豆皮二王曾艷玲制作的豆皮。中共八屆六中全會期間,鄧小平、李先念、李富春、蔡暢也在老桐城二樓用餐。金日成、西哈努克等貴賓,以及國際友人和港澳臺同胞也紛紛贊嘆、品嘗三鮮豆皮,紛紛給予高度評價。著名電影導演謝天同誌曾題詞《人民是如此甜蜜芬芳》和《壯麗山河》作為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