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平菇怎麽種?有哪些簡單的材料?

平菇怎麽種?有哪些簡單的材料?

平菇栽培技術

壹、常見的栽培配方

栽培平菇的原料很多,有棉籽殼、玉米芯、木屑、稭稈、麥稭等,其中以棉籽殼最好,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無論選用哪種原料,培養料都必須新鮮、幹燥、無黴變。

配方壹:棉籽殼93%,尿素0.3%~0.5%,過磷酸鈣1%,草木灰1%~2%,石灰2%~3%。

配方二:玉米芯48%,棉籽殼40%,棉籽餅粉4%~5%,過磷酸鈣1%,草木灰1%~2%,尿素0.3%~0.5%,石灰2%~3%。

第二,配料和發酵

按比例稱取培養料;將主料和水不溶性輔料攪拌均勻;將可溶性物質制成水溶液,逐漸加入並混合均勻。根據培養料的特性,調整到合適的含水量。(註意水不能壹次加完,要分批加,尤其不能過量。)

1,配料以上配方可按1: 1.2 ~ 1.3的料水比加水混合,調整含水量至60%左右,pH值為7.5~8。

2.在陽光充足、幹燥的地方進行堆積發酵,在培養料中加入pH值為9 ~ 10的石灰水,含水量達到65%~70%。攪拌均勻後,每平方米堆50公斤,小,要堆成圓形堆,有利於提高溫度進行發酵;料量大,可堆成長條形堆。因為麥稭有彈性,所以要壓實,其他要根據情況壓實。然後用直徑2~3厘米的木棍,每隔0.5米鉆壹個洞到底部,方便通風。為了通風良好,鋪料時在底部放兩根竹竿,在頂部兩側打孔時與底部竹竿交叉。堆放後,將底部竹竿攤開,再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溫保濕,使其發酵。1~3天後,料溫升至50-60℃,每24小時翻堆壹次。翻堆時註意外層翻料,內層翻料,上層翻下層,下層翻上層,上下調整內外位置,保持溫度壹致,承受壓力壹致,有利於菌絲均勻有序生長,再按原方法堆制。當溫度再次上升到50℃~60℃時,經過24小時的發酵,料軟而脆,用手壹拉就會碎,香味四溢,不酸不褐。

第三,裝袋接種

(1)塑料袋的規格和充電量:氣溫較低時,應使用長而寬的塑料管,充電量相對較大。充電袋寬23厘米,長40-45厘米,幹料0.7-0.8公斤。

(2)菌種數量:保證菌絲純凈無雜菌,菌絲生長旺盛,菌種年齡不宜過長。應變量為15%~20%。菌種量大,菌絲生長優勢大,培養容易成功。袋兩端的菌種量要大,有利於菌絲的生長和表面優勢。壹般裝袋接種采用層播,可以是三層培養料,四層菌種。

第四,細菌管理

(1)控制溫度,早春、深秋、冬季溫度低,南北兩排可並列為壹排,每排之間有50cm過道,可疊放3-5層。其他季節宜單排布置,層數要少。高溫下3~5層也可堆成井字形。

(2)控制菌絲生長適宜溫度。室內或室外的畦栽和溫室栽培應控制適宜的溫度。栽培的室溫或畦溫應為15℃~20℃,宜低不宜高。進料溫度應控制在20℃~25℃,短時間內不超過25℃,最高不超過30℃。低溫不僅有利於高成功率,也有利於高產。在適宜的溫度、濕度和良好的通風條件下,20~30天後菌絲可長滿培養料。

(3)培養室的空氣相對濕度不能太高,初期不超過60%,因為如果空氣相對濕度高,容易產生雜菌,後期將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60%~70%為宜。

(4)培養期間,應結合溫濕度進行通風,每天2~3次。溫濕度較高時,應增加通風頻率和延長時間,樁數較多時也應註意通風。

(5)菌絲體適宜在弱光下生長,甚至在黑暗條件下生長,但強光不利於生長。

(6)翻堆,及時檢查雜菌。如果發現有壹些片狀雜菌出現,要及時挑出來預防。用註射器註入消毒劑或用剪刀(或刀片)剪開塑料袋小口,用pH值在pH10以上的濃石灰水或苛性鈉溶液塗抹。袋子裏的細菌比較嚴重,要消滅。

(7)培養室必須保持清潔。

五、蘑菇管理

(1)應降低溫度,增加晝夜溫差10℃~20℃,增加空氣相對濕度,加強通風,增加光照,以促進子實體原基的形成。

(2)促進幼菇快速生長,此時控制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供給氧氣充足、CO2濃度低、光照強的新鮮空氣。

(3)子實體發育五個時期的管理:

(1)結莢期:材料上不能噴水,塑料袋上出現白色或黃白色突起,比黃豆粒-蠶豆大,使塑料薄膜與材料表面形成空隙,進入新鮮空氣,使其張開促進出芽,有利於菌絲結莢出芽。

(2)桑葚期(胚芽期):節上形成壹個米粒大小的突起,促進原基分化,材料表面不能噴水,以加強通風。

(3)珊瑚期:原基拉長,蘑菇芽上覆蓋著不同長度的原基和菌柄。這時候可以在材料表面噴水,幼菇最怕被風吹掉水分。

④拔節期:柄厚,頂端藍灰色,扁圓形,可區分柄與帽。每天在料面噴水3~4次,促進子實體的結實和肥大,從而提高單朵花的重量。這時候壹定要註意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的影響。

⑤成熟期:菌柄停止生長,菌蓋加速生長。

早期:蓋暗、深灰色,半球形,中間凸起,邊緣向下;

中期:菇蓋展開,中間凹陷,邊緣平坦淺灰色,中期收獲適宜;

晚期:蓋子邊緣呈波浪狀,淡白色、黃色、灰色,分布大量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