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在世界的任何壹個角落,似乎每個人都討厭“等待”這個詞。哪怕遲到壹分鐘,也是對別人的壹種不尊重。中國有句諺語形容這個詞。我們經常對遲到的人說:“妳怎麽來了?黃花菜越來越涼了。”這句話是怎麽來的?這個黃花菜指的是什麽菜?讓我們看壹看。
網上有很多關於“黃花菜涼”的說法,這裏有壹個。
很久以前,在湖南等壹些黃花菜產量最大的地區,宴席上最後壹道菜是黃花菜。如果妳在最後壹道菜涼了的時候來,大家都會怪妳,但是為了不傷面子,就說‘等黃花菜涼了再說’。後來我用“黃花菜涼了”來表示太久了,等得太久了,來不及了。這既是對後來者的批評,也是壹種嘲諷,並沒有傷人家的面子。
黃花菜,又稱無愁姑娘、黃花菜等。中國也是黃花菜的原產地,但是在中國,據說黃花菜比黃花菜更容易吃!因為有“黃花菜性寒”的說法。
通常說這句話是指做事慢,耗時太長,迫不及待的說出來。每當我聽到這句話,許多問題總是跳出邊肖的腦海。黃花菜很辣嗎?很難降溫嗎?溫酒切華雄怎麽樣?白菜比黃花菜涼嗎?
但是,吃過黃花菜的人可以知道,這道菜和其他菜沒什麽區別。加熱後自然冷卻,無保溫效果。那麽,黃花菜是怎麽感冒的呢?
基本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首先,這種黃花菜不是指我們吃的黃花菜,學者著作中的“黃花”是指菊花。還有我們經常聽到的詩句,比如:“人比黃花瘦”“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走黃花裏的金”等等。蘇軾曾寫過壹首歌,“萬物皆夢壹場,歇壹歇,明日黃花蝴蝶愁。”最後壹句意思是,如果妳去重陽節看菊花,就不那麽好看了。甚至連蝴蝶都擔心它。這裏是“晚”的意思。在民間流傳後,“黃蝶”與“黃蝶”同音,很多人誤以為是黃花菜,於是就成了“黃花菜也涼”。這個傳言挺可信的。畢竟古代人讀書不多,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信息往往會被發送者加工修改。菊花也可能變成萱草。
第二個原因是,在中國的壹些地區,當舉行宴會時,黃花菜通常是最後壹道菜,但如果黃花菜涼了,妳回來就太晚了。出於不禮貌,我們直接責怪別人遲到,只好用‘黃花菜涼了’來代替來得太晚。這種說法是日積月累形成的。
第三種說法是黃花菜本來就是壹種黃色的黃瓜,大部分黃瓜都是涼性的,也就是都是涼性的。如果跟別人說“黃瓜和蔬菜都是涼的”是矛盾的,為什麽說是涼的呢?有人解釋這是壹種調侃,就是對遲到的人刻意委婉。但我還是覺得有點牽強。
四是口音上的錯誤信息。都說黃花菜不是黃瓜,是“熟菜”。不知道方言在哪裏。我可以用類似的發音把“蔡惠國”說成“黃花菜”。菜做好了,再加熱。菜再冷,回來就太晚了,應該是‘菜都涼了’。
反正以上四個傳言中的三個都指向壹個結果。也就是說,“黃花菜涼”這句話裏的黃花菜不是我們現在吃的黃花菜,而是其他東西的民間演變。只有第二種說法是指黃花菜,但並不是說黃花菜本身很難涼,只是提供的比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