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象征著秋天的收獲。
秋分晝夜等分,太陽全天在地平線上,也象征著秋收的喜悅。之後,隨著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北極附近開始了為期6個月的極夜,範圍逐漸擴大後縮小。南極附近開始了為期六個月的極日,範圍逐漸擴大,然後縮小。“秋分半陰半陽,所以晝夜既冷又熱。”秋分的意思是“半”。
秋分節氣是什麽意思?
傳統上,秋分既是秋收冬儲的結束,也是夏播春耕的開始。正如華北壹句農業諺語所說:“白露早,寒露晚,秋分正是種麥的時候。”因此,我國將每年的秋分確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對傳統“二十四節氣”的致敬和繼承,是古代智慧的結晶。
秋分代表什麽季節:秋天的中間。
秋分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南方的氣候從這個節氣開始下降。第壹,這壹天太陽到達黃河經度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區,24小時是平均劃分的,各為12小時。在北極(北緯90°)和南極(南緯90°)附近,這壹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天在地平線上轉圈”的特殊現象。
秋分過後,北半球白天短,夜晚長(白天比夜晚短),而南半球白天長,夜晚短(白天比夜晚長)。秋分後,北極附近的極夜範圍逐漸擴大,南極附近的極日範圍逐漸擴大。按照中國古代以立春、長夏、立秋、立冬為開始的季節劃分,秋分在秋季分為90天,秋季平分。
秋分節氣,不僅北方,南方大部分地區也開始進入秋季,暑氣迅速消退。所謂“陰陽半合”,指的是秋分時天地氣陰盛陽衰,相互接近。相比於夏季的蔥郁,花木雕零,草木落葉,人們的心情也容易產生壹種蒼涼和壓抑的感覺。這種“秋郁”心態最典型的代表是戰國時期宋玉的“秋悲則齊”。
秋分養生法
1,調整飲食預防秋燥
秋分到了,陰氣漸濃,陽氣漸強,要註意預防秋燥。所以在飲食上要註意多吃壹些溫潤的食物。空氣缺水,人體缺水,所以我們需要補水,但是喝白開水並不能抵禦秋燥帶來的缺水效應。古人對於秋燥有壹個很好的藥方,就是“早上鹽水,晚上蜂蜜湯。”
也就是說,白天喝淡鹽水,晚上喝蜂蜜水,不僅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健身的好方法。而且應該多吃梨,梨既能潤肺,又能化痰止咳,是秋季養生的好水果。值得提醒的是,秋分過後,寒冷的氣氛越來越濃。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如果吃水果過多,很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
2、適當“秋凍”預防感冒
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天為什麽要凍?我們中醫講,天人合壹,其變和諧。秋分過後,天氣轉涼,植被逐漸枯萎,天地大氣逐漸收斂,人也要收斂。秋天少穿衣服,其實有助於秋天的收斂。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秋季早晚溫差大,要根據天氣變化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及時增減衣服,可以預防感冒。
秋季養生要以“收獲”為主。運動要選擇輕松溫和,運動量小的項目。還可以做壹些耐寒運動和有氧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總之不用出很多汗就能達到鍛煉的目的。平時用冷水洗臉,對預防感冒有壹定作用。
3.正是滋陰補腎的好時機。
秋分節氣真的進入秋天了。作為壹個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我們也應該根據養生中陰陽平衡的規律來保守身體的“陰陽秘密”。秋分除了潤燥,更是滋陰補腎的好時節。秋分過後,天氣越來越冷,夜晚越來越長。早睡早起是可取的。10左右宜早起,但不可過早,辛辣食物不宜過多。多選擇平和的食物,滋陰不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