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會成為是非分明的好孩子,待長大成人以後,才會多壹點科學和理性,少壹點迷信和盲從,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成為壹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現在每家只有壹個孩子,他不僅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也受到來自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寵愛。對孩子關愛、寬容本無可厚非,但寬容,絕不是無原則的溺愛和遷就。在給孩子愛的同時,更要讓孩子曉是非,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提高孩子分辯是非的能力,也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者不僅傳授真理,而且傳授對待真理的態度。”也就是告誡我們要涇渭分明,不能含糊,如果涇渭不分,學壞是很容易的。家長如果經常用揚善避惡的傳統美德去教育孩子,就會使孩子逐漸提高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使孩子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孩子在接觸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對有些社會現象迷惑不解,家長要耐心給予幫助。如有所小學的孩子在某商場勞動時,發現營業員都化妝和佩戴首飾,而學校禁止小學生這樣做,孩子們感到不理解,回家問家長。家長向老師反映了這個情況,學校搞了壹次隊活動,對這壹社會現象和小學生多方面的情況作了分析,孩子終於明白了為什麽小學生平時不宜化妝戴首飾的道理。如果家長處處註意“引導”並持之以恒,孩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不僅會提高,而且會身體力行。
現在許多家長的教育重心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只要孩子學習好,孩子其他的問題都不重要,如是非觀念、道德感及責任心等等並不為壹些家長所重視。孩子道德行為的形成,關鍵是對是非好壞和善惡的認識、辨別,孩子有了這方面的辨別能力,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的行成就有了基礎。道德乃人生之基,所以家長們應把培養孩子的良好道德放在首位。
當孩子出現危險動作或妨礙別人時,卻少見家長出面制止,家長的縱容、漠視,孩子錯以為那些行為是被允許的,久而久之,孩子少了安全觀念、自律意識,無法辨別是非對錯,不知尊重別人的重要,等到意外悲劇發生時,父母親搥胸頓足傷心痛絕,卻為時晚矣!
其實,每個孩子本性善良,可塑性極強,家長應幫助孩子,從小就建立正確的觀念與行為習慣。不要誤以為孩子年紀還小沒關系,長大再教,等到孩子養成不良習慣,積重難返,再想亡羊補牢,有時卻已來不及了。
明事理曉是非的孩子,更容易自律。因為這樣的孩子,知道什麽事情是應該做的,懂得自我約束和自我規範,這恰恰是自律的表現。所以,家長不僅僅要註意身教的力量,還要註意言傳,培養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讓孩子自覺的規範自己的行為,把孩子培養成“曉事理明是非”的孩子。
培養壹個有正確是非觀的孩子,言傳身教都不能忽視,家長不但要以身作則,還要時時刻刻督促孩子,讓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接受正確的道德觀,讓孩子擁有責任感和道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