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節前後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前後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可謂豐富多彩。我們熟悉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戴香囊等。

然而,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因地而異。比如我們曾經在廣西北海的端午節,四川阿壩的萬人山會,還有四川的抓鴨,雲南香格裏拉的賽馬,都是在花船裏遊泳。我們來盤點壹下10端午節不同地方的風俗習慣,搬個小凳子,壹起享受吧~ ~

1,廣西北海,花船。北海花船是當地的特色端午節項目。通常是八艘駁船並聯,用木板連接,有木柱,窗簾,燈籠。船上有人假裝喝酒唱歌看浪賞月。花船從遊泳池到外沙來回巡遊,鼓聲、音樂震天,熱鬧非凡。

2、福建福州,吃指定食品。福州端午節是壹個古老的習俗。壹般指定的食物要在臨近端午的五天內吃完,初壹吃餅,初二吃桃,初三吃螺螄和海螺,初四吃門前掛的艾草,初五吃雞蛋,以保來年平安。呵呵,他說他小時候端午節特別好玩,和天天壹樣好吃。然後他長大了就覺得特別無聊,因為他媽媽為了有個好兆頭,每天都給他準備了習慣吃的東西。

3、南京,端午節破火眼。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這裏不僅有豐富的歷史遺跡,還有許多古老的民俗文化。南京城鄉都有“端午破火眼”的習俗。端午節,各家準備壹盆清水,滴上幾滴雄黃酒,再放入兩枚鵝眼錢。全家人用這盆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以保護他們壹年不患眼疾。

4、山西人,戴·。艾蒿有壹種特殊的香味,可以驅蚊驅蟲,有保健作用。艾葉除了包粽子插在門上辟邪,還可以戴在頭上。在山西,村落祭祀龍王,男女佩戴艾葉,稱為“曲餅”。小孩子脖子上綁著幾百根繩子,據說是“為屈原綁龍”。

5、江蘇高郵,吃“十二紅”。如果妳是壹個吃貨,妳壹定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不夠的,高郵人也是這麽認為的,所以端午節也吃“十二紅”。“十二紅”壹般指紅色或醬油色的食物,如燒雞、炒黃魚、炒莧菜等。,還有四碗八碟。“四碗”包括紅燒黃魚、紅燒熊掌、紅燒牛肉和紅燒雞肉。“八菜”可分為“四冷”和“四熱”。四涼:鹹鴨蛋、香腸、洋蘿蔔、熏魚等。四大熱菜分別是:炒莧菜、炒豬肝、炒蝦仁、炒鱔魚等。光是想想就流口水嗎?

6、湖北,給孩子洗澡曬太陽。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是壹年中陽光最充足的壹天。給孩子曬太陽是屈原的家鄉和湖北省的端午節習俗。據說可以洗去汙穢和疾病。

7.四川,搶鴨。在四川眉山,端午節最熱鬧的節目就是搶鴨子。妳沒看錯,就是搶鴨子,夠精彩了。但是,妳肯定不能認為搶鴨的源頭和蘇東坡有關系。我只想說文人可以玩,可以玩喝詩抓鴨。

8、山東,用露水洗臉。據說山東和其他地方不壹樣,端午節早上有人用露水洗臉。在臨清縣的端午節,七歲以下的男孩戴上符號(麥子稗子做的項鏈),女孩戴上石榴花,還要穿上媽媽親手做的黃鞋,用毛筆在鞋面上畫五種毒蟲。

9、四川/阿壩,萬人將面山。四姑娘山傳統的迎山會主要是祭祀斯古拉山神,也是阿壩州“端午節”的系列活動之壹。

10,雲南香格裏拉,賽馬節。端午節是香格裏拉的主要傳統節日之壹。作為香格裏拉最古老的傳統民族活動和人民最喜愛的端午節。

了解壹些地方端午節的習俗,那麽妳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壹起來看看吧~ ~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最初是南方先民為祭拜龍的祖先而創立的節日。

相傳戰國時期的楚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在汨羅江中跳江自殺。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後來,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形成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是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但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如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惡月惡日、吳越民族圖騰節等。但眾所周知,為了紀念屈原,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在汨羅江自殺。

端午節傳說——屈原投江自盡?

大約在公元前340年的戰國時期,屈原出生在楚國的壹個貴族家庭。他年輕時就有過人的才華,踏入楚國朝廷不久,就受到賞識,成了[左弟子],僅次於丞相的大官。但屈原變法的想法始終沒有實現,最後被貶流放。流放期間,他遊歷了湖南、湖北等地,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情懷和人民關懷的詩篇。後來楚死了,屈原感到說不出的痛苦,就來到汨羅江邊,撿起壹塊石頭,投江自盡。?

屈原死後,人們為他修建廟宇和墳墓,長久地敬仰和懷念他。他死於農歷五月初五,這被視為壹個節日,即端午節。在屈原的家鄉和中國南方的廣大地區有壹種習俗。這壹天,將舉行盛大的龍舟比賽。據說劃龍舟就是救屈原。人們每年端午節都吃粽子,據說也和屈原有關。起初,汨羅江邊的人們為了祭祀屈原,就把米包成粽子扔進水裏餵魚,這樣吃飽了就不吃屈原的屍體了。後來,這種習俗傳遍了全國。

以上是各地端午節不同的風俗習慣,以及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說。有什麽補充的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