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奶牛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生理需要,可分4個主要階段:①犢牛(6月齡以內)培育,須從妊娠後期就加強母體營養。犢牛出生後,盡早餵給初乳5~7天,然後轉餵常奶,60~90天斷奶。及早補飼精粗飼料,以利消化器官發育。②育成牛(6月齡後至產犢前)飼養,與公牛分開,飼以大容積優質青粗飼料,並適當補充精料及礦物質飼料。如有條件以放牧飼養為宜。③泌乳期飼養管理。日料組成應力求多樣而營養全面。壹般每產3~4千克牛奶需餵給1千克精飼料,粗纖維以占日糧總幹物質的15%~20%為宜。隨著泌乳量逐日上升營養需要也加大。為避免泌乳高峰期母牛消瘦,采用全價配合飼料供牛自由采食,並可用電子設置自動控制給料。④幹乳期(產前2個月左右至分娩前)飼養管理。母牛在幹乳期可彌補由於長期泌乳或因妊娠後期胎兒迅速發育而導致的養分虧損,並為下個泌乳期準備條件。幹乳期壹般60天左右。這時期按日產奶10~15千克營養需要飼養,同時註意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並加強運動。
奶牛有公的嗎?
當然有公奶牛了。
公奶牛是用來交配的,他們要保證所有的母奶牛都在哺乳期,所以他們要不停的交配。
公母的比例大約是8:100
剛生下來得小牛如果是母的就養著,如果是公的按照10:1的比例養活,剩下的9/10殺掉。
內蒙古伊利實業有限公司信息工程總經理 付翀
曾經有人問我,“奶牛有沒有公母之分嗎?”答案是肯定的。沒有公母之分怎麽下牛犢。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來,人們對壹些概念的判斷標準並不壹樣。首先什麽是奶牛?如果把奶牛界定為壹個經濟學的概念,那它就是壹個品種的概念,不是生物學的概念,那麽這時候奶牛肯定有公母之分。那麽有黑、白花的肯定是奶牛,肯定是公母之分。但如果把奶牛界定說只是擠牛奶的時候,那它就沒有公母之分,所以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決定人們做事的不同方式。
奶牛是牛的壹個品種,並不是產奶的牛都叫奶牛或者只要是有奶的母牛都叫奶牛。公奶牛有角。
基於概念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回答。
如果“奶牛”的定義是指產奶的那壹種類的牛,那毫無疑問包含公的,也就是說分公母,至少現在是這樣,至於將來克隆或其它什麽單性繁殖,那是以後的事。通常人們所說的奶牛就是指這種說法。
如果“奶牛”的定義是指能擠奶的牛,那就不包含公的了。這壹般用在壹些特指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