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河蟹如何選擇生態高效的養殖模式?

河蟹如何選擇生態高效的養殖模式?

1.培養條件

示範池為兩個相鄰的池塘,其中大池為商品蟹養殖池,面積20畝。小池塘是常規的魚類養殖池塘,在生產閑置期集中養殖早期蟹種,面積7畝。池塘位於排湖漁場雷臺分場,靠近電排河,水質新鮮無汙染,取排水設施齊全。池塘蓄水深度可達2.0米以上,池底平坦,淤泥深度約15厘米,塘脊寬度2.5 ~ 3.0米。土壤為粘壤土,坡率約為1∶2.5。

2.放養前的準備

(1)池塘清洗:小池塘於去年10月初清洗消毒(11),大池塘於3月初清洗消毒。先排幹塘水,清除塘底多余淤泥,修整塘坡,然後註入10 cm的水,再用75kg/畝生石灰消毒,用“龍蝦恨”殺死小龍蝦,防止小龍蝦入塘損害水生植物,影響河蟹正常生長。

(2)搭建防逃設施:防逃設施采用鈣塑板。鈣塑板埋入土中10 ~ 20cm,高出地面約50cm。水池壹角呈弧形,外面用木樁或短竹竿固定。

(3)水生植物的種植:池塘消毒10天後,通過鉆孔種植水生植物。小池塘種植伊樂藻,大池塘種植黑藻,水生植物種植面積約占池塘總面積的60%。種草前,每畝施50公斤發酵腐熟有機肥。

(4)螺蔥:清明節前,大池塘投放活螺250公斤,6月份新增活螺100公斤。釘螺應均勻分散在池中,防止局部密度過高造成釘螺死亡。

3.幼苗被放進去了

(1)螃蟹產卵:10月5日在小池塘中種植175 kg大小為200/kg的螃蟹卵,15 kg進行集約化養殖。放生前,將蟹種和網袋在池塘水中浸泡約1分鐘,提起2-3分鐘,浸泡1分鐘,再擱置2-3分鐘。如此重復2-3次,然後把蟹籽分離出來,放在淺水區或水草多的地方,讓它們自己進入池塘。5月10-20日,在小池塘用籠子捕捉大規格蟹種,放入大池塘。大池塘共投放450公斤每公斤40只左右的大規格蟹種,密度為每畝900只。5月底對小池塘進行了清洗消毒,並進行常規魚類養殖(小池塘在該模式中的作用是充分利用閑置期,其後期生產情況不納入本次統計分析)。

(2)魚種:規格為150克/尾的鰱魚魚種30公斤,鱅魚魚種200公斤,鱅魚魚種400寸,先後放入大池塘。

4.育種管理

(1)飼料投餵:本次示範采用河蟹專用配合飼料。中華絨螯蟹在第壹次蛻皮前飼餵含35% ~ 36%粗蛋白的1號,第二次蛻皮前飼餵含32% ~ 33%粗蛋白的2號,第三次蛻皮前飼餵含30%粗蛋白的3號。飼料在無草淺水中定點均勻分布,早晚各1次,晚間投餵量占70%。日投餌量占河蟹體重的3% ~ 5%,具體投餌量根據水質、水溫、天氣、攝食、生長、蛻皮等情況適當增減。

(2)水位控制:前期池塘水位控制在30cm左右,促進水生植物生長,之後隨著水生植物的生長水位逐漸加深,其中4-5月平均水深50-80cm,6月100-130cm,7-8月最大平均水深150cm和9-65430cm。

(3)水質調節:池塘前期通過施肥保持壹定的肥力,防止大量苔蘚滋生。酷暑季節每周換水1次,春秋季節每半個月換水壹次。當大量河蟹成熟上岸時,增加換水次數,每兩天換水壹次。螃蟹入池後,全池定期噴灑改善水質的微生態制劑,間隔15 ~ 20天,7、8月高溫季節間隔10 ~ 15天。

(4)水生植物管理:大池塘放苗前,水位不要超過50厘米,以利於水生植物快速生長。當水生植物生長迅速時,應在6月初剪去草的上部,使水生植物重新長出新芽,防止水生植物在高溫季節漂浮後大量死亡。如果水生植物過於密集,應及時適當清除,如果水生植物太少,應及時補植。水生植物漂浮或腐爛應及時采摘。當發現水生植物的頂端露出水面時,應立即剪掉,防止水生植物的底部發黃,減少水生植物的蟲害。

(5)底泥控制:在正常生產季節,每隔10 ~ 15天噴施壹次改善底泥的微生態制劑。養殖後期池底大量淤積、水體透明度低時,全池連續兩次使用生石灰10 ~ 15g/m3,間隔5 ~ 7天,期間停用微生態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