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仔魚能遊動覓食時,最好將雄魚與仔魚分開飼養,因為雄魚饑餓時會吞食仔魚。
泡沫巢的幼蟲很小,只有3毫米長。所以只能餵草履蟲,蛋黃水,魚粉。幼蟲經常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食物而餓死,存活率很低,有時只有10% ~ 30%左右。飼養者必須設法為它們的幼蟲獲得足夠的餌料,以提高存活率。
因為鱸魚科的壹些腹鰭已經變成須狀,這時候就不能和同樣大小的金魚混在壹起了,因為它們經常要捉弄金魚,讓它們驚慌而死。
鬥魚
鬥魚原產泰國,又名博魚、羅鬥魚,屬於博魚屬。身材嬌小,狹長。長9厘米,紡錘形,背鰭、臀鰭、尾鰭寬大,尾鰭呈火炬狀,故又稱火炬魚。體色壹般為棕紅色,全身散布著暗褐色、紅色和藍色的斑點以及由黑斑組成的細縱條紋。每個鰭是深綠色的,用藍色裝飾,並配有紅色圖案;藍色和黃色的眼睛。雌魚的鰭較短,顏色沒有雄魚艷麗壯觀。
鬥魚不僅顏色好看,而且善打。“鬥魚”和“博魚”的名稱就是根據這壹特點命名的。如果幾條雄性鬥魚在水族館相遇,很快就會進入戰鬥狀態。相對兩側的鰓蓋張開,鰭豎起,以足夠的力量相互碰撞,然後迅速而猛烈地撲向壹起,瞬間用嘴把漂亮的鰭咬死,鱗片散落,遍體鱗傷。戰鬥持續了幾分鐘到30分鐘,直到雙方中的壹方倒下。
鬥魚還有壹個特點,就是鰓弓上有壹個輔助呼吸器官。當水中沒有氧氣時,它可以吞咽空氣並呼吸。
鬥魚雖然以鬥技聞名,但它可以和其他熱帶魚和平共處,可以混種繁殖。
我們現在看到的鬥魚大多是人工養殖的,體色鮮艷。主要顏色有:大紅、紫紅、艷藍、草綠、薰衣草、紫藍、墨綠、墨黑、乳白色、雜色等。鬥魚不同體色的後代有父母的顏色,有的像父親的體色,有的像母親的體色。
李立宇
百合魚原產於印度,又名小麗魚、桃核魚。身體呈橢圓形,側扁,尾鰭呈扇形,略凹,體長可達6厘米。這種魚有大眼睛,微微上翹的嘴和須狀的腹鰭。百合魚,色彩絢麗,深受熱帶魚愛好者的喜愛,是被廣泛飼養的小型熱帶魚之壹。
紅色和藍色是雄美魚的主色調,橙色是內襯。它的頭是橙色的,眼睛是紅色的,鰓蓋的上部是亮藍色,從鰓到尾柄基部有紅藍色的寬橫條紋。背鰭、臀鰭、尾鰭都有紅邊和紅藍斑點。雌魚顏色較淺,色彩鮮艷,黃色和藍色縱橫交織。每條鰭也比雄魚更短更輕。雌雄魚的胸鰭無色透明,腹鰭已進化成絲狀觸須。百合魚經常把頭伸出水面吞咽空氣,然後迅速遊入水中,還經常在水中吐小泡泡。
百合魚性情溫和,容易飼養,從不互相攻擊,也不攻擊其他種類的熱帶魚,適合混養。百合魚非常膽小,喜歡生活在縫隙和水草、石頭後面,而且害怕強光,經常躲在暗處。所以養莉蓮的水族箱裏要種上多種水生植物或大型水生植物,為莉蓮營造壹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在18℃以上的水溫中,百合可以很好的生長。
莉莉喜歡生活在弱酸性硬水中,吃動物餌料。
雄百合魚的背鰭尖端是尖銳的;雌美魚的背鰭末端呈圓形,身體比雄魚強壯,性成熟時腹部膨大。
百合魚是卵生魚類,通過用唾液搭建浮巢進行繁殖,所以壹般需要先在繁殖池中放壹些漂浮的水生植物,菊花草最好。
築巢工作由雄百合承擔,完成築巢大約需要壹天時間。當雄魚築巢時,雌魚在魚缸黑暗的角落裏等待。泡巢建好,雄魚就開始追雌魚。此時,雌魚和雄魚的體色都呈現出更加艷麗的婚姻色,尤其是雄魚。在雄魚的追逐和引誘下,雌魚遊到了巢底。雄魚彎腰抱住雌魚,雌魚排出卵子,雄魚排出精液,完成體外受精過程。如果受精卵落在窩外,雄魚會用嘴把卵放進窩裏。產卵後,應立即將雌魚撈出,分開飼養,留下雄魚守巢護卵。
雄性的莉蓮會好好照顧蛋。如果壹個單獨的蛋從窩裏掉出來,它會用嘴把蛋叼進窩裏。整天待在窩邊,用鰭扇水流,增加溶解氧,讓魚卵吸收更多的溶解氧;當發現泡泡巢損壞時,會立即修復。
珍珠魚
珍珠魚原產於泰國、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等地,又名珍珠馬胸魚、馬山甲魚、彩石線鰭魚,是壹種毛肚魚。
珍珠魚長約12 cm,長方形,側面扁平,尤其是腹部側面。背鰭高而短,臀鰭很長,從胸部開始,到尾鰭附近結束。胸鰭呈圓形扇形,腹鰭變成細長的絲,可以前後旋轉,有觸覺效果。尾鰭後緣略向內凹。
珍珠魚好養,對水質要求不高,喜歡生活在水生植物中。同時他很溫柔,適合混養。吃動物性食物,不挑食。魚是灰藍色的,胸部略黃。從鼻口到尾鰭根部的兩側中間有壹條黑色的縱條紋。尾柄基部有壹個黑色的圓形斑點,魚的側面密布著銀色的珍珠狀斑點。魚遊動時,斑點像珍珠壹樣閃閃發光,十分美麗,故取名珍珠魚。
珍珠魚色澤艷麗,珍珠閃閃發光,特別像水中的女王穿著珍珠背心,顯得端莊典雅。兩邊觸須狀的腹鰭閃閃發光。遊泳時,它們前後左右搖擺,像探路的拐杖。即使不遊泳,也會輕輕擺動,像女王梳著兩條長長的金色辮子。因此,珍珠馬甲魚是人們喜愛的壹種熱帶觀賞魚。
珍珠魚在繁殖期急躁好鬥,要分開養。食物種類繁多。白兔魚
又名天堂魚,是中國本土魚種。大白兔魚是由生長在我國長江上遊的鬥魚經基因突變和白色色素固著而產生的新品種魚。
大白兔魚潔白如雪,其側邊有數條大致等間距的淡紅色橫紋,尤其是猩紅色的眼睛,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月宮中的玉兔,故名。這種魚呈橢圓形,壹側略扁,尾鰭深深分叉。體色為紅藍綠,體側有11藍色和11紅色條紋,頭部有黑色條紋。鰓蓋後緣有壹綠色圓斑,鑲有黃邊。背鰭、腹鰭、臀鰭後面的鰭,尾鰭上下兩端的鰭延長,鰭上有藍邊和黑斑。尾鰭和虹膜都是紅色的,而眼睛是金黃色的。
大白兔魚雖然外表溫順可親,但實際上性格很好鬥,所以要單獨養,尤其不要和小魚混養。在它的水族箱裏種壹些水生植物,這樣它就可以有壹個藏身之處。
大白兔魚的食性比較廣泛,喜歡吃水蚤、蚯蚓等活餌,也可以餵壹些合成飼料。
白兔魚卵生,體外受精,容易繁殖。雌雄不易區分,但雄魚體型較大,鰭長,體色鮮艷,雌魚則相反。
藍星魚
藍星魚原產於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淡水河湖,又名三星魚、藍三星魚。
藍星魚體長可達15 cm,呈偏高的橢圓形,胸腹部至尾柄末端呈長弧形。腹鰭絲在胸位,臀鰭在前位。鰭基部延伸至尾鰭基部,尾鰭短,略呈叉形。全身藍灰色,鰓蓋後面、軀幹中間、尾柄處有三個大黑點。
藍星魚的背鰭和臀鰭呈淡黃色,臀鰭鑲嵌壹條金紅色的邊,鰓弓上有輔助呼吸器官。當水缺氧時,可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藍星魚的雌雄形態非常相似,但雄魚的背鰭長而尖,體色比雌魚略亮。雌魚的背鰭短而鈍,體色略淺。
藍星魚性情溫和,可與大部分魚類混養,對水源無特殊要求。中性、酸性、堿性的水都可以讓它正常生存。以雜食動物為生,但通常吃動物餌料,如水蚤、水蠕蟲等。
藍星魚是壹種安靜的魚類,卵生,體外受精,在泡沫巢中產卵繁殖,築巢工作由雄性承擔。
蘭馬納
藍龍魚又稱藍線鰭魚、大理石背心魚,是藍星魚的壹個品種,但其生物學特性壹直比較穩定。其外形與藍星魚相似,色調為藍灰色。相同點和不同點是,藍龍魚全身散布著大理石般的淡藍色條紋,黑點不規則,不規則。後兩塊比較明顯,背鰭、臀鰭、尾鰭呈灰色,上面散有白斑。
藍龍魚的生活習性和繁殖方式與藍星魚基本相同。
叉尾鬥魚
鬥魚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魚類,又稱中國鬥魚、龍魚、天堂魚。
這種魚是壹種中型熱帶魚,生活在廣東、臺灣省和中國其他省份。身體呈長方形,略扁平,尾鰭深分叉,體長8厘米。體色為紅、藍、綠三色,藍色橫條紋與紅色橫條紋在側面交替,頭部有黑色條紋,鰓蓋後緣有綠色斑塊,眼睛為金色。背鰭、臀鰭、尾鰭都是尖的,邊緣呈藍色,鰭上有黑斑,尾鰭呈紅色。叉尾鬥魚的體色和諧艷麗,深受人們的喜愛。
叉尾鬥魚天性好鬥。它們不僅互相爭鬥、攻擊、撕咬,還會主動攻擊、撕咬其他熱帶魚。因此,它們適合單獨飼養。如果要混養,應該選擇與遊速快、個體大的熱帶魚混養。
鬥魚是最容易飼養的熱帶魚之壹。它們對水質沒有特別的要求,在其他熱帶魚能生存的水質中也能很好的生長。同時也是最耐寒的熱帶魚。
叉尾鬥魚不擇食,偏愛動物餌料。
鬥魚的性別很難區分,但雄魚體型較大,鰭長,體色鮮艷,雌魚則相反。
鬥魚是卵生魚,體外受精,繁殖率高,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