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平菇的土培方法

平菇的土培方法

平菇是壹種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平菇生長旺盛,適應性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栽培食用菌之壹,主要產於中國、日本和意大利。除了青海和西藏,國內其他省市都有栽培,尤其是近幾年北方省份。平菇具有很強的分解纖維素的能力,因此栽培材料廣泛。在人工栽培中,棉籽殼、稭稈、玉米芯等農副產品的廢棄物可以作為培養料。東北是我國產糧區,有大量的農作物稭稈,90%都被焚燒,造成環境汙染。利用這些廢棄物栽培平菇具有生長快、產量高的優點。從種植到收獲需要20天,3個月的生產周期。目前我國每100公斤玉米稭稈和100 ~ 65438+可產鮮蘑70 ~ 100公斤。平菇是食用菌中最容易栽培的蘑菇。栽培方法簡單多樣,成本低廉,操作簡單。通過控制壹定的碳氮比和環境條件,可以促進平菇的快速生長,抑制雜菌。平菇的地面、床架、塑料袋、箱、筐可用於周年生產栽培。塑料袋栽培平菇的技術總結如下:平菇又名糙皮側耳,屬於擔子菌、擔子菌、傘菌、側耳屬。1日程65438+2月20日,管導入或組織分離,65438+10月1 ~ 10月10,管轉移,65438+10月11 ~ 2月10。註:菌種和栽培袋每月制作壹次(2000 ~ 5000袋)。2.制種2.1母種采用PDA培養基配方:馬鈴薯(去皮)200g,瓊脂20g,葡萄糖18 ~ 20g,水1000ml,自然PH值2.1.1,母種培養基分裝量應控制在試管長度的1/4 ~ 1/5以內。衛生棉條的大小要適中。原種子培養基的緊密度應壹致。2.1.2滅菌母培養基配制分裝後應立即滅菌;原種和栽培種培養基應在配制後2小時內在鍋內滅菌。母種培養基滅菌30分鐘為0.11 MPa-0.12 MPa,木屑培養基和牧草培養基為0.14mpa-0.15mpa,1h,糧食培養基、糞便培養基和軟木培養基為0.14。當裝載量較大時,滅菌時間應適當延長。絕育後血壓要自然降低,不能強行降低。在滅菌過程中,應防止棉塞被冷凝水弄濕。2.1.3滅菌效果的檢查:母培養基28℃恒溫培養,原培養基無菌操作後接種於GB 4789.28-1994中4.8規定的營養肉湯培養基中,28℃恒溫培養。48h後,檢查滅菌合格。2.1.4冷卻室在使用前應進行清潔和除塵。將消毒後的塑料薄膜鋪在地面上後,將消毒後的原液瓶放入25℃的冷卻室內,冷卻至適宜的溫度。2.1.5接種2.1.5.1接種室(箱)的基本處理程序是清洗→移動接種體和接種物→對接種室(箱)進行消毒。2.1.5.2接種室(箱)的消毒方法為用10 ml甲醛、6 g高錳酸鉀或氣溶膠消毒劑消毒,用紫外線燈照射。2.1.5.3凈化工作臺的消毒方法是先用75%酒精或科美靈溶液擦拭消毒表面,再預清洗20分鐘。接種後及時貼上標簽。2.1.5.5接種室(箱)後處理接種室每次使用後應及時清理,排除廢氣和廢物,臺面應用75%酒精或新潔爾滅溶液擦拭消毒。2.1.6培養室處理:培養室使用前兩天,使用藥物進行消毒。2.1.7培養條件根據培養物的不同生長要求,給予其適宜的培養溫度(多在22℃-28℃),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70%左右,通風避光。2.1.8培養期檢查:培養期內,定期檢查各級菌種,及時挑出不合格菌種。2.1.9已入庫完成培養的菌種應及時登記。2.1.10記錄生產中的各個環節都要詳細記錄。2.1.165438+ 3原種3.1配方3。1.1.1玉米芯82%(粉碎直徑0.8 ~ 1 cm),麥麩15%,石灰1%。3.1.1.3 98%的玉米粒和2%的石膏從滅菌到留樣與母種相同。4.栽培袋4.1配方4.1.1玉米稭稈88%(碎1麥麩18%,石灰2%,石膏1% 4.1.3玉米芯82%(粉碎直徑0.8 ~ 1 cm),麥麩15%。(幹料50kg,水60kg)栽培袋采用低壓高密度聚乙烯,夏季不宜過寬。要用17 ~ 20× 45 ~ 50 ㎝的塑料袋,裝的時候袋子的壹端要用繩子系好。裝袋機裝載的培養料量約為袋高的2/3,使物料上緊下松,表面光滑。袋口用繩子綁住,加框。4.3滅菌接種4.3.1滅菌的培養基應在配制後3h內放入鍋內滅菌。鋸末培養基和牧草培養基應經0.12 MPa,2.5h或0.14 MPa-0.15 MPa,2h滅菌。當裝載量較大時,滅菌時間應適當延長1小時。絕育後血壓要自然降低,不要強行降低。培養袋常壓滅菌時,滅菌室內溫度在4h內達到100℃,並保持在12h-l8h,然後自然冷卻至80℃立即出鍋移至冷卻室。溫度降至30℃以下時接種。4.3.2接種前,接種室或接種箱應消毒30分鐘。用酒精棉球洗凈所選栽培種的外壁。兩個人配合比較合適,壹個拿著奶瓶,壹個接種。接種時,取下棉塞,燒傷瓶口和接種工具,待工具冷卻後取下棉塞,剝去原種子表面的菌皮。將菌種刮至黃豆大小,兩人配合快速接入並紮口(不要刮得太多菌種快速發芽),兩端接種。重復此操作,完成培養袋。每瓶可以轉30袋。4.4真菌生長管理將連接好的菌袋移入培養室堆放整齊,不超過10層,嚴格按照培養要求進行真菌生長管理。培養室的溫度控制在20 ~ 26℃,最低不低於18℃,最高不高於30℃。始終檢查反應器中的溫度。壹旦發燒,及時驅散反應器降溫。細菌生長期間空氣的相對濕度在70%左右,過低容易分離幹燥,過高容易汙染雜菌。培養室要經常保持空氣新鮮,每天通風1 ~ 2次。氣溫高的時候要早晚通風,氣溫高的時候要中午通風。發現被汙染的袋子要及時取出,避免大規模汙染。5.5出菇管理:菌絲滿袋1周後,即可套袋出菇。兩端接種要做壁式,兩頭出菇。在地面上鋪壹層磚或者把地面做成山脊狀。可取的做法是將袋子壹層層疊起來,直到操作方便為止,解開袋口處的繩子,將剩余的1/3袋口拉直。5.5.1溫度在出菇期間,菇房內的溫度應控制在15 ~ 28℃。超過30℃時,子實體薄,產量低,影響子實體質量,失去商業價值。15℃以下生長緩慢,影響生產周期。5.5.2濕度出菇期間,菇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 ~ 95%,絕對濕度保持在85%以上。夏天為了減少培養袋內水分的蒸發,可以在菇房內懸掛草根或麻布片,每天向上噴灑,既可以提高保濕效果,又可以避免噴水對菌絲體的直接傷害。(可以每天向培養袋口輕噴1 ~ 3次)5.5.3保證通風出菇期間菇房有足夠的新鮮空氣。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積累高,蘑菇蓋無法正常進行。每隔4小時通氣20分鐘即可滿足平菇的生長要求,通氣時不能直接吹在培養袋上,防止幼菇脫水死亡。5.5.4光照平菇在弱光下分化差,不能形成正常的菇蓋。當袋內長滿菌絲,袋壁出現黃色秘密並逐漸增多時,用每平方米6瓦的光照射3-5小時。蘑菇帽成型後,每天照射65438+,保持蘑菇帽的自然顏色。5.6收割換潮5.6.1適時收割,既能保證品質,又能保證產量。壹般是在菇蓋充分展開,孢子尚未噴出時采收,但采收不及時,菇蓋邊緣翻起,使菇體變輕,影響產量。采收時,輕捏莖稈扭轉,切斷帶下來的培養料,清理袋口的死菇爛菇,以免影響退潮菇的生長。5.6.2潮汐管理:平菇采收後,清理袋口,停止噴水3-5天,加強通風,恢復菌絲生長。之後連續噴幾次重水,使袋口濕潤不積水。按第壹次潮菇法,第二次潮菇可采收約10-15天,這樣可采收4-5個潮菇。5.7病蟲害防治栽培食用菌病蟲害防治以防治為主,壹旦發生根距病,可進行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