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慘跌”誰負責,養豬戶、屠宰場、消費者誰能從中受益?
豬價單月下跌15.8%。
根據豬價體系,目前全國內三元生豬均價為24.16元/公斤,比同期10的28.52元/公斤下跌15.8%。
受豬價下跌影響,豬場壹頭130 kg的肥豬利潤將縮水566.8元。
好在目前生豬養殖的成本價基本在17-18元/斤,目前的價格讓養殖戶還是有壹定利潤的。
豬價“慘跌”該怪誰?
農民才通過!
豬價下跌很大壹部分責任在養豬戶自己。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養豬戶盼著提高豬價。為什麽他們還要為豬價下跌負責?
近年來,受非流行性疾病影響,生豬價格波動較大。短短三四年,生豬價格飆升到44元/斤,也降到了12元/斤。有人靠養豬“壹夜暴富”,有人因為養豬“血本無歸”。
賺了錢的想賺更多的錢,虧了錢的想回本。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養殖戶已經完全忘記了2021年中豬價大跌的教訓。七八月份豬價開始上漲的時候,養豬的,買標準豬二次育肥的養豬場不斷湧現。這壹操作讓本來就上漲的豬價漲得更猛了,豬價漲得更猛了,豬被二次肥了。
只是這個循環不可能永遠進行下去,現在是轉不過去的“天”。
隨著豬價的下跌,養殖戶捂盤惜售的想法土崩瓦解,大肥上市。疊加集團養豬場加速標記豬上市,導致市場上標記豬和大肥蜂擁而至,導致豬價“慘跌”。
最近豬價的下跌,早在今年七八月份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屠殺企業!
屠宰企業作為相對壟斷行業,擁有生豬和豬肉的定價權。對於屠宰企業來說,豬價越高,利潤越低,反之亦然。
因為生豬價格便宜,豬肉消費比較好。豬肉量增加後,單頭豬的屠宰成本會下降,豬肉可以維持在相對較高的價格,不會引起強烈的市場反應。屠宰企業之間的價格差就會高,屠宰利潤就會高。
屠宰企業永遠是壓低豬價的那壹方。近期隨著生豬在養殖端的集中出欄,屠宰企業收豬難度明顯降低,降價模式自然啟動。
所以,豬價下跌離不開屠宰企業。
消費者有錯!
豬價的漲跌不僅與供應商和中間商有關,還與消費者有關。豬價大跌與消費者消費熱情不高有很大關系,主要導致消費低迷,原因如下:
1,今年天氣不給力,南方整體氣溫高於往年,對臘肉和香腸的生產非常不利,使得豬肉消費失去短期效益。
2.近期疫情“多點開花”,餐館飯店被迫倒閉,豬肉終端餐飲整體消費低迷。
3.這兩年受疫情影響,日常開銷增加,但收入下降,讓居民的“錢袋子”吃緊。疊加之前,豬肉價格高達40元壹公斤,消費者想吃,但又有點“吃不起”。
當然,豬價下跌除了和屠宰場、養豬戶、消費者有關,還有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壹方面談豬企保持屠宰節奏的需求,另壹方面給儲備肉環境市場豬肉供應帶來壓力。在“穩供應靠報價”的主旋律下,豬價從壹級預警降至二級預警。
誰受益?
豬價大跌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消費者。
據媒體報道,近期豬肉價格跌幅超過20%,全國批發市場豬肉均價也降至16.7元。
65438+2月上旬西南、華南會有臘肉需求,下半年聖誕、元旦有需求,65438+10月春節有需求,需要肉的時候會降低肉價。
當然,屠宰企業也能從中受益。
隨著豬肉價格的下跌,媒體報道全球消費者購買豬肉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豬肉銷量的增加有助於降低屠宰企業的屠宰成本,而豬肉價格的變化往往滯後於豬價的變化,這意味著豬價的跌幅總是大於豬肉的跌幅,屠宰企業可以從中賺取更多的差價。
農民也能受益?雖然豬價下跌後養殖戶的利潤縮水了,但養殖戶如果看眼前利益,肯定不是受益者,但長遠來看就不壹樣了。
近期豬價的“慘跌”,加上元旦和春節的時間間隔,肯定會加速養殖戶的出欄,以鎖定利潤,這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春節前生豬供大於求的壓力,使原本難以上漲的豬價可能迎來上漲的契機。
從更長遠來看,當豬價下降到12元左右時,養殖利潤將不足1000元。考慮到明年飼料價格可能更貴,生豬存欄量增加後,養殖成本更高,非疫病防控難度更大,養殖風險更高。部分有補欄計劃的養殖戶可能會放棄補欄,甚至在豬價相對較高的時候淘汰部分低產母豬,這有利於2023年二季度的豬價。
養殖戶不要壹味抱怨當前豬價下跌。我們可以理解為現在的下跌是為了明年更好的上漲。畢竟有大跌也有大漲。
展望2023年的養豬業
受近幾個月豬價上漲影響,能繁母豬數量持續增加。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能繁母豬數量已達4362萬頭,比41萬頭多出262萬頭,10和11月能繁母豬數量有可能繼續增加。
預計明年上半年生豬供應將處於高位。考慮到上半年處於豬肉消費的低谷,豬價很可能在近期下跌的基礎上進壹步下跌,甚至可能跌破成本線。
但是上半年豬價的下跌使得養殖端很難大規模淘汰母豬,因為2022年豬價的走勢是先跌後漲,養殖端很可能因為慣性思維再次看好下半年的行情。
但考慮到下半年季節性消費回暖將對豬價形成支撐,豬價有望上漲至10-11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