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能吃中藥。
1、油膩食物:這類食物包括動物脂肪和油炸、油炸的硬物。油膩對脾胃有害,有外感、黃疸、腹瀉者忌食。油炸、油炸食品硬、熱、難消化,有腸胃病及“上火”者忌食。
2、腥:這類食物多為鹹寒,且含有外來蛋白質,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吃多了容易傷脾胃,誘發疾病。所以脾胃病的人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的人更不宜食用。這些食物包括黃魚、鯉魚、帶魚、貽貝、蝦、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鯰魚、黃魚、螃蟹、黃螺最容易引起過敏。魚腥味的食物也是護發產品。
3、酸性:酸太多對胃有刺激作用,所以胃酸過多和胃腸潰瘍的患者禁食。澀,大多含有單寧。比如茶葉中含有單寧,而濃茶的含量更高。與中草藥壹起服用時,可與中草藥中的壹些蛋白質、生物堿、重金屬鹽類結合產生沈澱,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也影響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所以服用中草藥時,壹般不宜用濃茶沖服。
4、寒性:這類食物性寒涼,主要功能是清熱解渴,所以適用於熱證疾病。但容易影響胃腸功能,虛寒體質的人和胃腸疾病患者應忌用。比如白蘿蔔性寒,有消食、化痰、理氣的功效。虛寒體質、有胃腸疾病的人吃了,感冒加重,胃腸功能變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等滋補品時,由於藥物的藥性偏邪,可以降低或消除滋補品的功效,所以蘿蔔和人參不宜同服。
2.什麽時候喝中藥最好?
中醫在使用中藥時講究“四氣五味”,往往根據藥物的寒、熱、溫、涼,參考辛、甜、酸、苦、鹹五味來組方。空腹服藥時,感冒藥或五味藥可能會對胃黏膜造成壹定的損傷。
不同類型的中藥湯劑需要不同的時間。壹般來說,肝、腎、腸道疾病宜飯前服用;頭暈、咽喉疾病宜飯後服用;腹瀉、補藥、驅蟲藥要空腹服用;睡前應服用鎮靜藥物。以上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對服藥時間的壹般要求。
但在實際用藥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身體變化來調整用藥,用藥的處方也不會局限於某壹類藥物。另外,患者長期服藥,必然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因此,我們建議需要長期飲用中藥湯劑的人群,應在飯後30-60分鐘內服藥,以減少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現代中醫認為,原則上服藥應避開進食時間,飯前半小時至飯後1小時不要服用中藥,以防食物影響藥物在胃腸道的吸收。
3.煎中藥用什麽容器?
《醫學源流論》說:“煎藥之法最宜,藥之效依之。”所以煎藥容器的選擇不能隨意,因為它能直接影響煎出的中藥的療效。那麽煎中藥用什麽容器好呢?
1,砂鍋,瓦罐
這些陶制品性質穩定,熬煮時傳熱慢,受熱均勻,不易沸騰,是熬藥的首選。但是用這些容器熬藥的時候要註意兩點:壹是新砂鍋有沙眼,容易漏。用之前可以在鍋裏放點大米或者小米,放點水,煮開,刷幹凈再把藥煮開。第二,砂鍋壹定不能無水曬幹。
2.搪瓷鍋
搪瓷鍋或耐熱玻璃器皿可作為煎藥的第二選擇。但也要註意使用不帶彩釉的搪瓷鍋,因為彩釉可能含有鉛,會汙染藥液。搪瓷鍋有掉瓷或裂紋的不要用。
3、不銹鋼鍋、銅鍋
不銹鋼或銅相對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反應,相對容易清洗。不過這兩個鍋傳熱比較快。不註意的話,容易局部幹涸,藥材會粘在鍋壁上,容易把藥熬出來。所以用這種鍋熬藥的過程中最好時不時的攪拌壹下,避免煮出來。
4.高壓鍋和電飯鍋
現在廚房裏的小家電很受歡迎。它們能用來熬藥嗎?答案是否定的,由於這些器具大多是在高壓或密閉的環境中“悶燒”,藥材中的許多成分無法進入藥液,而大多殘留在藥渣中,降低了藥效。
因此,陶瓷和砂鍋是最好的煎藥容器,其次是不銹鋼鍋、搪瓷鍋和耐高溫的玻璃器皿,因為這些容器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煎出的中藥成分發生反應。不要用炒鍋和鋁鍋,因為這些元素能與中藥中的壹些成分發生反應,不利於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