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栽培的有竹蓀和竹蓀。近年來,我國食用菌工作者成功馴化培育出兩個新品種:紅托菌和棘孢菌。竹蓀有毒,不能食用。
竹蓀的形狀像壹個穿著裙子的美女,但它並不是完美無瑕的。它的蘑菇頂部有壹種深綠色的略帶臭味的孢子液,所以又叫金魚藻。因其子實體在不開傘時呈卵形,故又稱蛇蛋菇;此外,還有竹參、竹菌、竹姑娘、面紗菌、網菇、菇皇後、虛無僧菌(日本)等俗名。這些名字都與竹蓀發生的環境或形狀有關。在分類學上,竹蓀屬於擔子菌、腹足綱、竹蓀、竹蓀、竹蓀。該屬種類繁多,已描述竹蓀近10種。
長裙竹蓀的名字與竹子有關,給人壹種竹蓀只能生長在竹林中的誤解。事實上,疏松且富含腐殖質的竹林下的落葉層和盤根錯節的竹林龐大的地下根系為竹蓀的生長繁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闊葉樹混交林、熱帶經濟作物的橡膠林、香蕉園、亞熱帶地區的草地甚至茅草屋頂也能成為竹蓀的庇護所。竹蓀竹蓀和大多數腐生真菌壹樣,只要條件適宜,可以在腐熟的稭稈、小麥稭稈、玉米稭稈、甘蔗渣、棉籽殼等農作物稭稈上生長。
野生竹蓀竹蓀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吉林、河北、河南、陜西、四川、湖北、湖南、浙江、江蘇、福建、雲南、貴州等省。大部分位於海拔200-3000米的溫暖亞高山地區。而在河南艾博的竹林裏,海拔只有100-150米,生長著大量的長袖竹蓀。竹蓀竹蓀主要生長在潮濕的竹林中,腐殖質豐富。常見的竹子有毛竹、狹葉苦竹、慈竹、毛竹、毛竹等。竹蓀也見於亞熱帶闊葉混交林、熱帶橡膠林和香蕉園。發生時間為每年4-165438+10月,但集中發生期為6-9月。竹蓀壹般在雨後2-3天內大量發生。L天中,球壹般在早上5-7點破殼而出,9-10時菇裙張開度達到最大,孢子成熟。
竹蓀白,香,營養豐富。是舉世聞名的珍貴食藥用真菌,有“菌中皇後”、“菌中之花”、“素菜之王”的美譽。是中國高檔出口商品,匯率高。在國內市場,收購價高達每0.5公斤500-800元。近年來,由於產量增加,價格大幅降低。竹蓀還能防止酸敗腐蝕,有抗菌作用。竹蓀竹蓀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營養豐富。據測定,在100g幹品中,含粗蛋白15-22.2g,粗脂肪2.0-3.8g,糖17.9-29.1g,粗纖維7.8-10g。竹蓀竹蓀含有11種礦物質元素和17種氨基酸,其中8種氨基酸是人體必需的。此外,竹蓀含有多種維生素。竹蓀竹蓀除了食用,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據報道,竹蓀是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患者的理想食療食品。吃竹蓀還可以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近年來,在竹蓀的熱水提取物中也發現了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多糖。
生物學特性——形態特征不同品種的竹蓀具有不同的性狀。如竹蓀菌絲體生長快,體積大,產量高,是較好的栽培品種。竹蓀的菌絲生長比竹蓀慢,所以栽培時生產周期較長。
商品竹蓀是脫水後的幹品,只保留食用梗和裙邊兩部分。竹蓀完整的子實體,包括蓋、柄、裙和團藻。
具有成熟子實體形態的竹蓀包括四個部分:菌蓋、菌托、菌柄和菌裙;
帽呈鐘形,白色或微土狀,高2-4厘米,表面有不規則的多邊形凹陷。頂部是平的,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孔。種子層附著在菇蓋的凹面,孢子嵌在裏面。它是深綠色或黃綠色,它最初是肉質的。暴露在空氣中後,迅速液化成粘稠物質,散發出強烈的魚腥味,可將昆蟲吸引到甜食上,傳播孢子。孢子呈柱狀,大小為3-4微米x2-3微米,無色透明,表面光滑。
團藻的菌芽破裂後殘留的部分與下面深入土壤的菌繩相連,菌莖支撐在上面。蛋形團藻呈鞘狀,有三層。外層叫外菌膜,中間是白色膠體,內層是內菌膜。
葉柄呈柱狀,白色,中空,多孔,海綿狀,脆。是商品的可食用部分之壹。
白色網狀組織散布在蘑菇裙的帽和柄之間。像裙子壹樣垂著,所以叫蘑菇裙,是商品的主要食用部分。蘑菇裙4-20 cm或更長,多為白色和黃色(黃裙竹蓀)。
竹蓀的子實體是生長在地面的生殖器官,地下有菌絲體和珠柄。珠柄的形成表明菌絲中積累了足夠的營養物質,達到生理成熟。此時生長條件適宜,多株菌相互交織纏繞在壹起,菌頂逐漸膨大形成原基,進而長成菌芽,俗稱菌球、菌卵。
在自然條件下,菌芽生於地面以上1-2 cm的腐殖質層,是菌繩頂端逐漸膨脹形成的。初期呈米狀,白色。米狀銀耳球繼續生長,經過壹段時間後,可以發育成越來越大的蛋形球。菌芽初期表面有剛毛,後期剛毛消失,呈粉紅色、褐色或汙白色。菌芽內部是竹蓀子實體的幼蟲。隨著溫度的變化,菌芽開裂並伸出子實體的時間也不同,人工栽培約20天,低溫下可達60天。
細菌芽的形成是壹個連續的過程,根據其特征可分為六個時期:
原基分化期,索生理成熟,頂端膨大,分化成瘤樣小芽。
球形期,瘤樣菌芽擴展為球形菌,內臟分化良好。表面有剛毛,白色,頂部出現微小裂紋。
卵圓形階段,球形菌芽頂端突出,裂紋增多,剛毛後退,看起來像雞蛋,表面產生色素。
芽在破膜階段達到生理成熟後,如果外界空氣相對濕度在85%以上,基質含水量在70%左右,莖稈就可以在芽外破膜。這時可以看到菌芽頂端有壹條裂紋,由細變寬,露出粘稠的透明膠體。透過膠體可以看到白色的內菌膜,然後可以看到菌蓋的頂孔。這個時期經常發生在早上5-8點。
菌柄伸長期,菌柄迅速伸長,菌蓋外露,裙邊逐漸張開。
在形成期,菌柄停止伸展,菇裙張開到最大,子實體形成。
2.生長發育條件1。營養竹蓀是腐生真菌,對營養物質沒有特異性,對營養物質的要求和壹般腐生真菌大致相同。其營養包括碳源、氮源、無機鹽和維生素。碳源主要由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等提供。在生產中,竹鞭、竹葉、竹枝、硬木塊、鋸末、玉米桿、玉米棒、豆桿、麥桿常被用作栽培竹蓀的培養料。壹般情況下,常添加少量尿素、豆餅、麩皮、米糠、畜禽糞便等作為氮源。配制培養基時,加入適量的磷酸二氫鉀、硫酸鈣、硫酸鎂等。經常添加以滿足竹蓀生長發育對無機鹽的需求。微生物物質在馬鈴薯、麩皮、米糠等植物原料中含量豐富,壹般不需要單獨添加。
2.竹蓀(竹蓀和竹蓀)的大多數種類都屬於嗜溫真菌。菌絲生長溫度為8-30℃,適宜溫度為15-28℃,高於30℃或低於8℃,菌絲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子實體形成於16-25℃之間,最適溫度為22℃。在適宜的溫度範圍內,子實體的生長速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引種時要了解品種的溫度類型,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安排生產季節。
3.水竹蓀生長發育所需的水分主要來自於基質。在營養生長期,培養基的含水量應為60%-65%。子實體發育時,培養基和土壤的含水量應提高到70%-75%,以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同時,空氣的相對濕度對竹蓀的生長發育也有很大的影響。壹般來說,竹蓀營養生長價格區間,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5%-75%。進入生殖生長階段時,空氣濕度要提高到80%;當菌芽成熟到破壁階段時,空氣濕度應增加到85%;從莖稈折斷到伸長期間,空氣濕度應在90%左右;蘑菇裙開放期間,空氣濕度要達到95%以上。這時候如果空氣濕度低,蘑菇裙就很難打開粘在壹起,從而失去商業價值。
4.空氣竹蓀屬於好氧菌。所以無論是菌絲的生長發育,菌球和子實體的生長環境,空氣都必須是新鮮的。否則,二氧化碳濃度過高,不僅會減緩菌絲生長,還會影響子實體的正常發育。但也要註意竹蓀鋪裙子時要避免風吹,否則會變形。
5.竹蓀菌絲體的生長發育不需要光照,光照後菌絲體呈紅色,容易老化。在自然界中,竹蓀生長在90%左右遮蔭的竹林和林地中。這說明菌球的生長和子實體的成熟是不需要強光的。因此,竹蓀人工栽培場所的光照強度應控制在15-200勒克斯,並註意避免陽光直射。
6.土壤和酸堿度在自然界中,竹蓀的生長離不開土壤。竹蓀人工栽培時,需要在栽培料表面覆蓋3-5厘米厚的土層,以誘導竹蓀的發生。竹蓀菌絲體生長的土壤或培養基需要酸,其pH值為4.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