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茯茶的加工工藝?

茯茶的加工工藝?

茯磚茶,又名涇磚、伏茶、茯茶、封茶、福茶、府茶等。約在清朝康熙年後期(十七世紀下葉),陜西、甘肅商人到湖南安化,采買黑毛茶,還往陜西涇陽築制成發“金花”的茶磚,稱為茯磚。茯磚茶在過去只能伏天才能“發花”,所以叫伏茶。因其香氣和滋味似土茯苓,而取名“茯磚”。也因為它的保健功能,又稱“福磚”。民國年間,在安化江南坪及小淹壹帶的茶商,試圖在產地築制,但沒有成功。如1942年的新綏公司江南磚茶廠,1943年的中國茶葉公司湖南磚茶廠等,都曾經仿制過茯磚茶,但都因掌握發花技術不好而夭折。因此,西北茶商斷言湖南不能生產茯磚茶,有三個不能制:壹是資江水不能制;二是湖南的氣候不能制;三是湖南人沒技術不能制。這種思想,在壹段時間內也影響了湖南人對茯磚茶生產技術的進壹步探索。

1950年中國茶業公司安化磚茶廠開始試制,從陜西涇陽以較高的工資雇請技工三名,並取涇陽水來安化進行對比試驗,同時由中國茶業公司中南區公司請武漢大學生物系教授來廠,進行茯磚發花研究,通過對水分、濕度和溫度的不同處理的反復試驗,直到1953年才試驗成功,打破了湖南不能生產茯磚茶的神話。

茯磚茶的加工工序分毛茶拼配,拼堆篩分,汽蒸,堆積發酵,散熱,輸茶投料,稱茶蒸茶,裝匣緊壓,冷卻定型,檢驗包磚,幹燥發花,成品包裝等。其中,幹燥發花為其關健工序,通過幹燥發花中的微生物作用和水熱作用及少量的內源酶作用,促進茶葉中的壹系列物理和化學變化,除去茶葉的青草氣和粗澀味,使茶味更醇和,並形成獨特的香氣“菌花香”和類似中藥茯苓的氣味,賦予其區別於其它茶類的特殊品質特征。

茯磚茶在泡飲時,要求湯紅不濁,香清不粗,味厚不澀,口勁強,耐沖泡,特別要求磚內“金花”普遍茂盛,顆粒大,色澤金黃鮮艷,幹嗅有黃花清香。“金花”學名冠突散囊菌,是壹種有益菌,屬於子囊真菌,曲菌科,曲菌屬,其生長所需溫度為15~34度,相對濕度為65~85%,最適宜溫度為26~28度,相對濕度80%,金黃色顆粒就是這種菌的孢子囊。“金花”從茶葉中吸取可利用的基質,進行代謝轉化,滿足自身的生長發育之需,同時,產生各種胞外酶(如多酚氧化酶、果膠酶、纖維素酶、蛋白酶……)作為有效的生化動力,去催化茶葉中各種相關物質發生氧化、聚合、降解、轉化,完成茯磚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質的物質轉化,形成壹系列對人體有益的功能成分,而且“金花”本身內含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營養素,所以金花越茂盛,則茶葉品質越佳。新疆維吾爾族人民最愛茯磚茶,他們把“金花”多少視為檢查茶磚茶品質好壞的唯壹標誌。 

1、毛茶拼配

2、拼堆篩分 篩制前,按照毛茶配方比例領料,領科要驗水分,為核算實際投量提供依據。

3、汽蒸渥堆 是茯磚壓制中的特有過程。壹、是借濕熱綜合作用,促進復雜的理化變化,彌補濕坯握堆的不足,消除青雜味;二、是通過高溫除去毛茶因久儲帶來或孳生的有害黴菌,促使有益菌在適宜條件下排除雜菌的幹擾,有利於促進黃黴菌的生長繁殖,汽蒸渥堆要通過如下過程:

(1)汽蒸,先將成堆的半成品,按平衡橫線分段開堆,用鐵齒把由上而下垂直下挖,挖下的茶,加以拌和裝入簍內,過磅後進入蒸汽機加熱。

(2)堆積,汽蒸後渥堆,堆高為2~3米,因茶葉自然下降,堆呈圓錐形,堆積時間壹般為3~4小時,不得少於2小時。適度標準是:青氣消失,色澤由黃綠變為黃褐。按照季節氣溫高低的不同,要適當掌握堆積的數量,高度和時間。如遇堆溫過高,應采取轉堆抽溝等通風措施,保證堆積的"半成品"茶符合質量要求。

(3)散熱:堆積的"半成品"葉溫-般高達75~88℃。堆積時問過短,色味不能達到要求,反之,時間過長,則形成"老化"結塊成團,色澤變成暗揭或黑褐,色味減退,影響“發花”,嚴重“老化”者甚至不能“發花”,因此,當堆積時間長或堆溫高時,必須進行散熱,借以降低茶堆溫度。將堆積的茶坯逐層挖散,並把堆積的高度放低,壹般不超過1.5米。經過散熱後,茶坯溫度下降,壹般為45~58℃。如特殊原因,堆積時間需要延長,則需再散熱壹次,以充分抖散團塊,翻拌幹濕不勻的茶坯,促使整個茶堆冷熱幹濕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