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雞是我最期待的菜。
為什麽呢?因為在我們這裏,東安雞是特產,乃至在全國,這是道國宴菜,它的美味有機會大家壹定要品嘗壹下,強烈安利!
先來科普壹下它的來由:
“東安雞”,湖南著名傳統菜肴,名列八大湘菜之首,入選2010年上海世博會四大傳統湘菜名錄。永州人傳統家宴的首選。
“東安雞”,原名為“醋雞”。相傳西晉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在應水之濱的蘆洪市設立應陽縣,時任縣令為縣衙掛匾,舉行隆重的慶典儀式,召集各鄉紳士大戶前來祝賀,請當地名廚操刀把勺,大擺宴席。按照當時的習俗,正規的酒席到了第五道菜就是雞肉,叫“雞開口”,那壹次的“雞開口”吃起來有點酸,酸開了食客的胃口。散席以後,縣令把廚師叫去,問他怎麽想到在雞肉裏放醋調味。廚師忙跪在地上說:“大人恕罪!我不是故意的,當時很急,錯把醋當酒放了,無意中為了除酸味,我立即加了壹些花椒、生姜,下不為例,請縣令大人恕罪!”縣令笑起來,高興地說:“恕什麽罪呀!起來起來,大家都說這放了醋的雞肉真好吃!我叫妳來是要嘉獎妳!”誰知壹時巧合,竟創造了壹道名菜。從此,“醋雞”的做法就在當地傳開了。
東安“醋雞”能夠出名,始得益於清末永州籍湘軍名將席寶田,這位將軍因作戰驍勇而威震朝野,他愛吃“醋雞”,官至宮保,因此“東安醋雞”演繹成“宮保雞”,使得“宮保雞”出了名。真正讓“東安醋雞”聞名全國的,還是民國時期的湘籍名將唐生智(1889—1970,湖南永州市東安縣人,曾擔任過國民黨重要職務,受銜至陸軍壹級上將。新中國成立後任湖南省副省長)。北伐時,他任北閥軍前敵總指揮兼第八軍軍長,為了慶賀北伐勝利,他在南京曲園酒樓設宴招待他的部下和同僚,酒席間出了壹道“醋雞”。他的隨身廚師是東安人,在廚藝上非常講究。首先,選用的雞必需是未下過蛋的雌雞,重量2市斤左右;其次,烹調時火功恰到好處,保持雞骨頭裏的血呈鮮紅色;最後,刀工精妙,壹只雞除了內臟,壹***切成16塊,8大8小,擺在盤子裏,正好是壹只完整的雞。部下和同僚吃過之後,都說這道菜造型美觀,色澤鮮艷,香氣四溢,肉質鮮嫩,酸辣爽口,食多不厭,香、甜、酸、辣、嫩、脆六味俱全。問這菜叫什麽名,唐生智正要開口,在旁的顧伯敘(唐生智的高參)提醒說:“家鄉風味家鄉菜”。唐生智接著說:“這是我們東安的特色菜,叫‘東安雞’。”唐生智外交廣,待客常以“東安雞”做壓席菜。郭沫若的《洪波記》也記載:抗日戰爭時期,唐生智在長沙水陸州的公館裏設宴招待了他,其中,東安雞的味道特佳。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期間,毛澤東宴請尼克松,曾用“東安雞”招待他,尼克松邊吃邊贊賞,回國後,還贊揚“東安雞”味道絕佳。從此,東安雞更是名聲大振,作為湘菜之首,還傳入了東南亞以及日本,北美等國家,真正美名傳天下。
至此,東安雞成為了國宴菜。
作為當地人,從小吃到大的壹道菜,沒想到來歷這麽有意思,沒想到國宴上也有它的姓名。但是仔細想想,也覺得亦是如此,應是如此。東安雞做法在我們這裏基本統壹,又不太統壹,佐料、炒法大致相同,可以說炒出來的樣子都大差不差,但是味道上來說,每個人炒出來的口感都不太壹樣。
所以,每次過年去別人家拜年,我都挺期待他們做的東安雞的,因為每家每戶的味道都不壹樣,就是這麽的神奇,我喜歡這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