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特殊胰腺炎有哪些類型?

特殊胰腺炎有哪些類型?

具有特殊病因或病理改變、需要特殊治療的胰腺炎稱為特殊類型胰腺炎,主要包括猝死性胰腺炎、熱帶性胰腺炎、遺傳性胰腺炎、藥物相關性胰腺炎和ERCP術後胰腺炎。

(1)猝死性胰腺炎:猝死性胰腺炎又稱無痛性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常發生於胰腺急性出血或急性壞死。雖然該病在臨床上較為少見,但預後極差,猝死是其最嚴重的後果。猝死性胰腺炎的病因與急性胰腺炎基本相同,與暴飲暴食關系最為密切。很多猝死性胰腺炎都是在飲酒過量、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後發生的。

其猝死的確切原因不外乎休克、肺部疾病、低鈣血癥、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心肌損傷、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等。

這種病的患者多為中青年男性,經常在睡夢中猝死。絕大多數患者生前無明顯癥狀和體征。少數患者在死亡前幾天或幾小時出現上腹部不適、隱痛、食欲不振等癥狀,但往往不引起患者及家屬的重視。大部分患者沒有腹痛等表現,可能是因為胰腺在短時間內受到嚴重損傷,使患者迅速進入昏迷狀態,無法明確說出癥狀。死亡是非常迅速的。死亡前沒有慘叫等表現,但可能出現抽搐或尿失禁。通常情況下,病人在檢查和搶救之前就已經死亡。

由於大多數患者到醫院時已經死亡,很難確定死因,所以往往被診斷為“腦血管意外”、“心肌梗死”、“藥物中毒”,導致誤診、漏診,進而引發醫療糾紛。由於病情發展迅速,往往來不及搶救,失去治療的時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猝死胰腺炎搶救成功的報道。但只要及時發現,及時搶救,還是有可能治愈的。當患者在暴飲暴食、飲酒過量或食用過多脂肪性食物後出現上腹部不適、疼痛等癥狀時,即使病情並不嚴重,也應想到這種疾病。只有這樣才能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

(2)熱帶性胰腺炎:熱帶性胰腺炎是壹種特殊類型的慢性鈣化性胰腺炎,因多發於熱帶地區而得名。由於本病的致病因素之壹可能是營養不良,多累及青少年,故又稱營養不良性胰腺炎或青少年熱帶性胰腺炎綜合征。這類患者日常飲食中熱量和蛋白質嚴重不足,往往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該病確切的致病因素和發病機制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可能的原因有:胰管梗阻,蛋白質攝入長期減少,食物中缺乏毒性因子、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維生素和壹些微量元素。

熱帶性胰腺炎的主要臨床癥狀是腹痛。除常見胰腺炎的腹部體征外,還表現為全身性營養不良,如極度消瘦、腮腺腫大、嘴唇發紺、上腹部腫大,有時可出現類似惡性營養不良的毛發和皮膚改變。該病好發於青春期,兒童期常被誤診為腸道寄生蟲感染。95%的患者有長期反復發作的腹痛,多位於上腹部、臍部和季節性肋部,每次腹痛發作持續數小時至數天。

壹般來說,並發癥,如青少年糖尿病和脂肪性腹瀉,可在最初癥狀出現後的幾年內發生。胰腺內分泌功能障礙引起的吸收不良和糖尿病是主要並發癥和死亡原因。罕見的並發癥包括消化性潰瘍、闌尾炎和梗阻性黃疸。

(3)遺傳性胰腺炎:遺傳性胰腺炎又稱特發性遺傳性胰腺炎,是壹種原因不明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多見於白種人,是兒童和青少年慢性胰腺炎最常見的病因之壹。壹般青壯年出現胰腺鈣化、胰腺功能不全等並發癥後才能確診,主要依靠病史、家族史和逆行胰膽管造影。

在沒有嚴重並發癥的情況下,這種疾病的預後良好。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可以減少並發癥。兒童患者應以藥物治療為主,成人患者主張手術治療。

該病臨床癥狀出現較早,多在兒童期或嬰兒期。發病年齡為11 ~ 17歲,最小為11月齡寶寶。少數患者也可在成年後出現癥狀,且發病率無明顯性別差異。主要癥狀為反復發作的上腹痛,可自限,故常被忽視。

上腹痛可向背部放射,每次發作持續1 ~ 7天,甚至更長,壹年可發生3 ~ 4次。發作時經常伴有厭食、惡心和嘔吐。多數兒童無明顯誘因,而成年患者可能有酗酒、多脂餐、辛辣食物、禁食、精神緊張等癥狀。隨著年齡的增長,部分患者癥狀可緩解,發作次數減少。

本病的主要並發癥均為胰腺內外分泌功能不全所致,如脂瀉、吸收不良、糖尿病、胰腺鈣化、胰腺結石和胰腺假性囊腫,偶有靜脈血栓形成和胸膜血性滲出。如果遺傳性胰腺炎患者出現腹痛、體重減輕、皮膚瘙癢、梗阻性黃疸、乏力等性質改變,應警惕胰腺癌。兒童和成人對遺傳性胰腺炎的治療應該不同。兒童應采用內科治療,除非發現胰腺假性囊腫已引流或存在明確的胰腺解剖異常,壹般不需要手術治療。

成年患者主張手術治療,因為早期手術有利於控制癥狀,防止胰腺進壹步損傷,減少或避免並發癥。

(4)藥物相關性胰腺炎:藥物相關性胰腺炎是指藥物本身或藥物間相互作用引起的胰腺功能的器質性損害,此病可為致病藥物全身不良反應的壹部分。目前,藥物相關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以及炎癥與致病藥物劑量的關系尚未完全了解。

藥物性胰腺炎的直接發病機制多種多樣,如毒性作用或免疫反應。服用此類藥物後1個月內可發生胰腺炎。間接發病機制為高鈣血癥、缺血、血管內血栓形成或胰液粘度增加。

藥物相關性胰腺炎的癥狀壹般不嚴重,具有自限性。它通常是輕度水腫性胰腺炎,以胰頭和/或胰體腫脹為特征,這種腫脹很快消失。因為有些進行性病例是由超敏反應(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如硫唑嘌呤、磺胺類藥物等)引起的。),常有皮膚反應,如皮膚潮紅、丘疹等。只有極少數病例會引起重癥胰腺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偶爾會死亡。

壹旦懷疑胰腺炎是藥物引起的,無論藥物是否已確定為病因,都應先停用所有使用的藥物,以停止對胰腺的繼續損害。停藥也有助於鑒別診斷。如果診斷仍難以確定,可根據病情酌情進行再激發試驗,以確診。通常情況下,藥物性胰腺炎具有自限性的特點,且多為輕度。停藥後無需特殊治療,藥物排泄幾天後胰腺炎癥狀逐漸緩解。但是,嚴重的病例應該對癥治療。除了支持治療和促進藥物排泄外,如果致病藥物非常明確,可酌情使用相應的拮抗劑。如果藥物性胰腺炎是由免疫反應引起的,應明確告知患者避免再次用藥,防患於未然。

(5)ERCP術後胰腺炎:ERCP(逆行胰膽管造影術)術後胰腺炎是診斷性和治療性ERCP的常見並發癥之壹。輕癥只是ERCP後血清澱粉酶升高,重癥包括腹痛、惡心、嘔吐、發熱、腹膜刺激等。極少數病例甚至因重癥急性胰腺炎導致死亡。雖然在預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ERCP術後胰腺炎的發生率仍為0 ~ 39.5%,可能與造影劑的刺激和操作不當有關,所以以前稱為“化學性胰腺炎”或“註射性胰腺炎”,現在稱為ERCP後胰腺炎。

ERCP術後胰腺炎的原因有:胰腺疾病基礎、肝胰壺腹括約肌功能障礙、插管困難、反復胰腺造影、十二指腸乳頭損傷。ERCP術後胰腺炎的臨床表現與急性胰腺炎非常相似。通常ERCP後會出現上腹痛、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偶有低熱、黃疸。體檢見上腹部及左上腹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減弱。

b超和CT檢查顯示胰腺腫大。如果發生重癥急性胰腺炎,除上述癥狀和體征外,b超和CT檢查可顯示胰腺明顯腫大,可見胰腺周圍間隙水腫、消失、粘連,胰腺實質內有部分囊泡狀液化、壞死腔。壹般來說,ERCP術後胰腺炎的診斷並不難。根據ERCP的順利操作和患者是否有上述癥狀,可以做出診斷。應與ERCP術後急性膽道感染、殘余結石嵌頓、消化道穿孔相鑒別。

只有ERCP術後高澱粉酶血癥的患者才能在2 ~ 3天內完全恢復。

經正規治療,ERCP術後急性胰腺炎的癥狀和體征可在壹周內完全恢復。重癥急性胰腺炎病程明顯延長,需要住院2 ~ 3周甚至更長時間。而ERCP術後胰腺炎很少出現休克、敗血癥、腹腔及腹膜後膿腫、麻痹性腸梗阻、肝衰竭、腎功能衰竭等嚴重並發癥,因此死亡概率較小。ERCP術後胰腺炎的治療原則與急性胰腺炎基本相同,即減少和抑制胰腺分泌,防止繼發感染,對癥治療。

(6)腹部手術後急性胰腺炎:腹部手術後急性胰腺炎是壹種罕見的急癥。臨床上有急性炎癥表現,腹痛發熱,此外還有厭食、惡心、嘔吐、少尿、急性進行性呼吸困難、低鈣血癥性驚厥、持續性精神障礙等癥狀。

下面介紹腹部手術後急性胰腺炎的病因。①解剖和手術因素:腹腔內的器官如膽道、胃、十二指腸、脾、腎等都與胰腺相鄰,術中容易造成胰腺損傷、水腫、出血甚至壞死。手術不徹底也會引起胰腺炎,比如膽管殘余結石。②梗阻因素:患者受麻醉藥物影響,術後Oddi括約肌功能紊亂,腸蠕動受到抑制,甚至出現麻痹性腸梗阻;Billroth式胃大部切除術後,輸入袢的停滯可阻礙胰液的排出,誘發胰腺炎。③胰腺微循環障礙作為急性胰腺炎發病機制中的壹個持續和加重因素,表現為胰腺缺血組織灌註不足或微循環停滯。(4)術後暴飲暴食導致胰腺分泌過多。

術後胰腺炎發生在初次手術後,病情嚴重。除壹般治療外,還應強調以下幾點:①禁食TPN(全胃腸外營養);②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使用;③血管擴張藥物治療;④手術治療。壹旦術後急性胰腺炎發展為重癥胰腺炎,特別是明確感染,全身中毒癥狀明顯,手術治療意義重大。術中應盡可能清除壞死組織,松解胰周包膜,充分引流腹胰床。

預防:①術者術前應熟悉局部解剖,操作要輕柔細致。術中不要粗暴擠壓胰腺,當病變器官與胰腺緊密粘連時,要耐心、銳利地分離。膽道手術時不應粗暴擴張Oddi括約肌,膽道向下沖洗時應避免高壓。②術前清潔灌腸,術後盡早運動,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正常;③告知患者術後恢復期避免暴飲暴食。

術後急性胰腺炎的診斷:術後必須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對於上腹部手術後出現的不明原因腹痛、惡心、嘔吐、發熱等癥狀,應考慮術後胰腺炎,及時進行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盡早明確診斷,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