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華大河報
“三精”牌葡萄糖酸鋅、葡萄糖酸鈣的電視廣告是這樣壹個場景:壹個女人像打了雞血壹樣進門就喊:“媽,我給他買了三精口服液。”她媽壹副階級鬥爭的樣子:“三精口服液?是藍色的瓶子嗎?”女人驕傲地說:“當然!三精口服液,全是藍瓶的!”
這個廣告家喻戶曉。可能妳不記得這種葡萄糖酸鋅或者葡萄糖酸鈣是“三精”還是“哈藥六條”的牌子了。也許妳猜不到廣告裏的兩個女人是婆媳關系還是母女關系。也許妳不知道陳小藝的兒子是不是她親生的,但妳壹定會記得買葡萄糖酸鋅和葡萄糖酸鈣。藍色瓶子裏的鈣和鋅真的好嗎?這個問題沒人回答,習慣跟著廣告走的人也從不懷疑。
強調“藍瓶”其實是壹種廣告策略。再來看看其他產品的廣告:舒付嘉反復向大眾灌輸“絕育”的概念;海飛絲壹直呼籲“去屑”;飄柔提倡“柔順”;六神不斷傳達“清涼草本精華”;王老吉自稱“祛火”...總之,廣告必須有壹個深入人心的特質。
如果說舒膚佳、海飛絲、飄柔等廣告表達的是產品,那麽三精口服液就是偏向於宣傳產品包裝。推廣外包裝的目的只有壹個,就是把自己的產品和其他廠家的同類產品區分開來,讓消費者對自己的產品留下更深的印象。從宣傳效果來看,達到了“三精”的目的。現在妳可以問任何人“藍瓶”是什麽,答案都是廠家想要的。甚至我朋友3歲的女兒,壹喝水就嘟囔“想喝就喝藍瓶。”
這個品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妳有給孩子補鈣鋅的想法,很容易想到這個牌子。
藍瓶既不是行業標準,也不是產品質量。有人說,鈣和鋅在藍光下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筆者與營養專家交流過,他們持否定態度,認為藍色有助於鈣、鋅的穩定。
其實任何廠家的葡萄糖酸鋅和葡萄糖酸鈣都是壹樣的,只是普通消費者不知道這壹點,所以廠家利用消費者的無知來偷梁換柱,把“藍瓶”作為宣傳符號,把“藍瓶”作為產品,通過廣告來提醒人們質量和“藍瓶”之間的因果關系。
“藍瓶子”裏裝的是液態鈣。通常人們認為液體比固體更容易吸收,這是廣告的另壹種策略。事實上,鈣的吸收與鈣的形式沒有直接關系。不同形態的補鈣產品進入胃腸道,人體對鈣的吸收率基本相同。
“藍瓶”的廣告效應也與近年來鈣制品生產企業加強公眾補鈣意識有關。經過炒作,補鈣似乎成了中華民族從嬰兒到老人的頭等大事。就連傅彪在電影《大人物》中也對“已故”導演泰勒哭訴“全國開始補鈣,妳卻離開了我們”,給人壹種泰勒是因為不補鈣而死的印象。
補鈣是為了利益,醫生也是火上澆油。壹個同事帶著1歲的女兒去醫院檢查,醫生從來沒有拒絕過他給孩子補鈣。他還好奇地問我,醫生只是看了看孩子就知道她缺鈣了。是不是很神奇?後來他的壹個從事嬰幼兒營養研究的親戚告訴他,孩子2歲前沒必要補鈣,因為吸收能力有限。
其實,體內的鈣並不是越多越好。有醫生朋友說,現在很多寶寶厭食便秘,恰恰和補鈣過量有關。少數孩子可能因長期過量補鈣而患上“鬼臉綜合征”,即嘴巴大、上唇突出、鼻子扁平,甚至出現消瘦、智力低下等癥狀。
過量補鋅也會帶來危害,如免疫力下降,影響人體對鐵的吸收和利用,導致貧血。日常生活中補鋅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食物來補鋅,多吃蝦皮、紫菜、芝麻、花生、豆類等,可以增加人體對鋅的攝入。
習慣跟著廣告走的人,做到了年產654.38+0.5億個“藍瓶”。當然也有不按廣告走的人,作者就是其中之壹。我壹看到路上那個拿著腦白金的人,就在心裏嘲笑他。這又被廣告忽悠了。送給父母遠不如送幾斤大棗核桃實惠。
那麽,給孩子買“藍瓶”的家長,肯定是要被嘲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