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專家的意見:趙輝博士說了什麽?趙輝博士說,“首先要談的當然是脊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脊柱’。脊柱從頸椎開始,貫穿人體的整個軀幹,像我們的頸椎和腰椎,都是脊柱的壹部分。
如果妳是壹個經常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妳壹定有這樣的問題:經常脖子疼或者腰疼,疼得很厲害。也許妳也會好奇:這是為什麽?有什麽辦法可以避免嗎?這次講座,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
直立行走+現代生活方式
在日常門診中,我發現很多患者並不了解脊柱的結構,甚至經常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壹些損傷脊柱的行為。所以在這裏,我們還是要簡單介紹壹下脊椎的構造。
脊柱由壹排上下排列的椎骨組成。妳可以彎下腰去摸妳的背,那些凸起的是椎骨的碎片。
脊椎骨的形狀很特別,中間有個洞。這種排列會在中間形成壹個豎管,醫學上稱之為“椎管”。人體控制運動和感覺的神經隱藏在椎管內。大腦的指令通過這裏的神經傳遞到身體的各個角落。妳看,說脊柱是運動系統的“中樞”壹點都不為過。
為了防止這幾塊椎體相互碰撞摩擦,相鄰兩塊椎骨之間有壹層彈性軟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椎間盤”。註意,我們常說的椎間盤,其實就是壹塊軟骨。椎間盤可以隨著外力改變形狀,相當於壹個緩沖裝置,在我們運動的時候起到承壓和緩沖振動的作用。
當然,為了維持脊柱的穩定,自然有韌帶和肌肉提供支撐。這樣,椎骨、椎間盤以及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就緊密協調,我們的脊柱就能高效運轉。
看來對脊椎的保護還是挺到位的,結構也挺精密的。為什麽還是那麽容易出問題?
妳可以想象,直接原因是久坐不動。當我們長時間坐著不動,特別是長時間伏案工作時,對頸椎和腰椎的壓力特別大。久而久之,自然會出現問題。這個很好理解。
這個理由很重要,但是有點太膚淺了。我們“獲得”用戶的視野,絕對不僅限於此。如果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們會得到壹個更根本的結論——
人的脊椎結構有壹個巨大的BUG,自然很容易受損。
眾所周知,人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從在地上爬行到直立行走,在這個進化過程中,我們的脊椎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妳可以想象:
四肢著地時,身體的壓力主要集中在四肢,脊柱受到的壓力很小,自然不容易受傷。但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後,壓力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很大壹部分體重落在脊柱上,脊柱承受的壓力大大增加。換句話說,與爬行動物相比,人類的脊椎無時無刻不在高壓下工作,受傷是不可避免的。
現在妳應該明白了。為什麽我們的脊椎,尤其是頸椎和腰椎,那麽容易出問題?這必須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壹方面,從四肢著地到直立行走的改變大大增加了脊柱的壓力。這是根本原因。另壹方面,久坐不動、經常伏案工作的現代生活方式加重了脊柱的負擔,使其容易患慢性病。
妳可以看到這兩個因素疊加的結果——幾乎每個上班族的脊椎都有問題,都有頸痛和背痛。
脊柱病變的形成過程
明白了這個道理,再回頭看看頸肩痛和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就比較容易了。妳能想象我們久坐不動,脊椎發生了什麽變化嗎?
肌肉—
為了保持“坐”的姿勢,我們的腰部肌肉需要時刻保持緊繃,壹刻也沒有休息。久而久之,很容易勞損。
看頸椎。無論是坐著看書還是寫字,看電腦還是玩手機,我們通常都會低著頭,盯著同壹個目標。為了保持頭頸部的穩定,頸部的肌肉要時刻保持緊繃,這樣很容易拉傷。
我們經常聽到的“腰肌勞損”“頸肩勞損”,本質上都是肌肉長時間過度勞累,缺乏休息造成的。
椎間盤—
長時間坐著,頸椎和腰椎的負荷增加,附近椎間盤的壓力自然會增加。而且彎曲的脊柱會擠壓椎間盤,使椎間盤受力非常不均勻。應力多了,應力少了,椎間盤就容易被壓壞。妳可以把它想象成壹種壓碎的果凍。這時候如果給椎間盤壹些休息時間,就可以恢復彈性。
但如果壓力壹直沒有緩解,椎間盤就真的“太累”了,無法恢復。反之會膨脹出來,也就是讓自己變大來釋放內部壓力。同時,椎骨邊緣會長出骨贅,也就是“骨刺”,以維持脊柱的平衡。
如果繼續施壓,椎間盤不僅會被壓平,甚至會爆裂。這個時候,事情就嚴重了——
壹方面,椎骨間的緩沖消失,維持脊柱正常彎曲的任務全在周圍的肌肉上。肌肉負荷進壹步加重,會加重勞損,引起更劇烈的疼痛。另壹方面,椎間盤破裂後,裏面的組織會滲漏。壹旦漏出的組織進入椎管,壓迫到裏面的神經,就會產生劇烈的疼痛。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椎間盤突出”。
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失衡-補償-再失衡”——
就拿椎間盤來說,如果長時間坐著不動,頸椎和腰椎的椎間盤會被擠壓,功能會大大降低。換句話說,體育系統的四大要素已經“失衡”。為了保證運動系統的正常運轉,椎間盤會膨脹釋放壓力,椎骨也會產生骨刺,從而繼續維持脊柱的穩定。此時已經進入“賠償”環節。如果繼續擠壓椎間盤,最終會破裂,造成腰椎間盤突出,進入不可逆的“再失衡”環節。
骨科醫生如何解決?
骨科醫生如何應對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幸遇到這些問題,我們如何接受治療?
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答案是重建四要素的平衡。骨科醫生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判斷疼痛來自哪個因素,然後解決問題——
如果疼痛單純來源於肌肉勞損,那麽服用消炎止痛藥物,適當休息,局部熱敷,按摩就可以解決問題。值得註意的是,壹定要避免同壹部位的反復勞損,否則修復過程會變得很漫長。
如果出現椎間盤破裂等不可逆的改變,早期可以考慮微創手術,清理椎間盤的滲漏組織,減輕對神經的壓迫。這種操作已經普及多年,非常成熟,妳可以放心去做。
如果病情非常嚴重,脊柱已經嚴重變形,如脊柱側凸、頸椎後凸,除了肌肉勞損的治療外,還應考慮內固定,如用鋼釘固定椎骨,幫助脊柱恢復正常生理曲度,重新建立四元素平衡。
給忙碌的人的建議列表
當然,每個人都不希望最後生病,不得不去看醫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防患於未然。以下幾個簡單的建議,可以幫助妳在百忙之中照顧好自己的脊椎。
1.避免久坐,盡量減少長時間伏案工作。
找機會多站著躺下休息會減輕脊椎的負擔。從這個角度來說,擡書桌是個不錯的選擇。
2.即使要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中間也要增加休息時間。
每隔45分鐘到1小時,站起來動壹下。做間歇運動,用頭寫飯操,轉腰轉臀,可以放松肌肉,給脊椎充電。
3.加強頸部和腰部的肌肉訓練。
這裏的肌肉越強壯,就越能分擔壓力,保護我們的脊椎。推薦“小燕子”的動作,網上有視頻。剛開始可以先做10-20劃,逐漸增加到30-50劃。同時,遊泳對鍛煉背部肌肉也很有用。
4.按摩可以治標不治本。如果要做,壹定要找正規的技師。
按摩主要是通過手動刺激來放松肌肉,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疼痛。短期內確實有效,但如果不從根本上消除導致肌肉勞損的行為,肌肉還是會受損的。
需要註意的是,壹些不規範的所謂“正骨按摩”風險很大,尤其是對於嚴重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不僅會加重病情,還會導致癱瘓。所以如果壹定要按摩,請壹定要找正規的技師。
再多說壹句: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常見病多實用的建議和治療方案。以後我會以專題講座的形式給大家更詳細的講解。這裏就不展開了。
思考問題
早上起來,人的身高壹般比晚上高1-2厘米。妳能用這節課的知識解釋這個現象嗎?如果妳想到了,請在留言區寫下妳的答案。
如果妳有脊椎受傷的親友,請關心他們,分享壹下本次講座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