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彭祖是誰,還有真武大帝

彭祖是誰,還有真武大帝

彭祖

彭祖姓箋名鏗,於六丹六日出生,其父親陸終,母親女饋,彭祖是是上古帝王顓頊的孫子(黃帝的第八代孫)。帝堯的時候,他因為進獻雉羹,堯便把彭城封給他,所以後世稱他為彭祖,舜的時候,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到商代末年,已有767歲(或說有800余歲)。盡管這麽大年紀,可他仍不顯衰老。他自幼喜好恬靜,不追求名譽,不汲汲於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終日以養生修身為事。商王請他作大夫,他推托不了,只好應諾,卻常常以有病為由,不上朝聽政。他精通補導之術;常常服用水桂、雲母粉、麋角散。平日沈默寡言,從不誇耀自己有道,也從不作壹些詭惑變化鬼怪之事,以博取名譽。他也常常四處周遊,從不乘車馬,即使要出外周遊百日、數十日,也不帶幹糧,回來之後,衣食與平常也沒什麽兩樣。他也善於導引行氣,經常從早到晚閉氣內息,之後,揉擦眼睛,按摩身體,舐唇咽唾,才站起身來。有時身體疲乏不適,他就導引閉氣,攻治患處,便其九竅、五臟、四肢以至毛發都氣流通暢,身體又舒服如初。商王聽說後,便親自來向他問道,他閉口不語;給他數萬金,他如數收下,全分給貧窮的百姓。

當時,有壹個叫采女的女子,也是個得道之人,懂得養生的方法,雖然有二百六七十歲,仍然象四五十歲的樣子。商王把她請到宮裏,特意建了壹所紫閣華屋,裝飾上金玉,讓采女居住。商王見彭祖不肯傳道,就讓采女前往,希望由此得知壹二。采女便來請教彭祖延年益壽的方法。彭祖告訴她:"若想登天升仙,需要吃金丹,這是太乙白日升所用的辦法,但這個方法君王不能用。其次應該愛養精神,服用草藥,可以長生,但卻不能役使寵神·乘虛飛行。而如果不知交按二道,即使服藥,也不能長生。我3歲盯,就失去母親,又遭遇犬戎之亂,流浪西域,長達100多年,到現在已死雲49個妻子,54個兒子。數遭憂患,和氣已被拆傷,恐不久於少世。所聞淺薄,不足宣傳。聽說大宛山中有壹位青精先生,已活了1000多歲,仍面如童子,日行500裏"采女忙問,"青精先生是什麽仙人呢?”彭祖說。"他不是仙人,僅是壹位得道者。所謂仙人,或能竦身入雲,無翅而飛;或者駕龍乘雲,上達天階;或者化作鳥獸,遊浮青雲;或者潛行江海,遨翔名山。他們食元氣,吃芝草,出入人間,而人卻不知道,從不與俗流交接。他們雖能長生不死,但卻遠離人情榮樂,與麻雀化成蛤蟆沒什麽兩樣,都失去了自己的本真.我倒覺著,服吃甘脂,通陰陽,骨節堅硬,顏色和澤,老而不衰,延年久視,長存世間,不被寒溫風濕所傷,不被鬼神眾精冒犯,五嶽百蟲不來傷害身體,也不為喜怒所連累,這是最好不過的了。”之後,又教給她房中之術。采女壹壹領受,回來又教授商王,商王壹試,非常靈驗。商王就想使此術為自己獨家所有。便下令。傳彭祖之術的人全部殺死,又想加害彭祖。彭祖便逃走了,不知去向,商王行彭誼之術,活到300多歲,面相氣力如50歲的人。後來商王得到壹個美麗的鄭女這女子非常淫亂,商王淫蕩過度,失道而死。

彭祖因為善於調制味道鮮美的雉羹(野雞湯),獻給帝堯食用,被帝 堯封於大彭(今江蘇省徐州 市)。我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寫道:“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這藝術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動我國飲食文化進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漢代楚辭專 家王逸註曰: “彭鏗,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堯,帝堯美而饗食之也”。宋代洪興祖補註曰:“彭祖姓錢名鏗,帝顓頊玄孫,善養氣, 能調鼎,進雉羹於堯,封於彭城”。 彭鏗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後子孫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稱他為彭祖,他的後裔就叫彭祖氏。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發展成為“烹飪之道”,雉羹是我國典籍中 記載最早的名饌,被譽為“天下第壹羹”。中國烹飪史略9中稱彭祖“是我國第壹位著名的職業廚師”,而且是“壽命最長的廚師”,至今被尊為廚行的祖師爺。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民間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真武就是玄武,為四聖獸之壹。起初在道教中的地位並不高,主要是因後世王朝政治的需要而被樹立起來,成為真武大帝。特別是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坐上皇位後,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便說自己夢見真武大帝相助。後來在武當山大修道場也是為此。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總名。戰國典籍已有記載。

《楚辭·遠遊》有“召玄武而奔屬”之句,洪興祖《楚辭補註》卷五曰:“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①《禮記·曲禮》雲:“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註曰:“行,軍旅之出也。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軍行法之,作此舉之於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陣整肅也。”②《淮南子·天文》將此四方神與四天帝相配,稱玄武為顓頊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③緯書《河圖》則視玄武為黑帝之精,稱:“北方黑帝,神名葉光紀,精為玄武。”

又曰:“北方黑帝,體為玄武,其人夾面兌頭,深目厚耳。”④盡管玄武作為神的地位,在漢代比前有所提高,但在此後較長壹段時間內,人們仍視玄武之形象為龜蛇,仍視玄武為四方護衛神之壹。如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雜應》稱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⑤為之作護衛。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之玄武形象仍為龜蛇,該書《續編》卷三雲:“朱道士者,太和八年,常遊廬山,憩之澗石,忽見蟠蛇如堆繒錦,俄變為巨龜,訪之山叟,雲是玄武。”⑥五代於逖《靈應錄》又記人鋤死龜蛇得禍的故事,據稱此龜蛇即“玄武神也”。⑦可見直到唐末五代,玄武神的地位還是不高的。

玄武信仰之興盛和玄武神地位之提高始於宋代。蓋因北宋開國之初,即受到北方外族契丹、遼國的威脅,為了提高防禦入侵的自信心,乃乞靈於北方大神玄武的護佑。據楊億《談苑》載,“開寶中,有神降於終南山,……言:‘我天之尊神,號黑煞將軍,與真武、天蓬等列為天之大將。’太宗即位,築宮終南山陰。太平興國六年,封翊聖將軍。”⑧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加號“翊聖保德真君”。從此以後,玄武與翊聖、天蓬、天猷合稱“四聖”。⑨大中祥符(1008~1016)間,為避聖祖(即趙玄朗)諱,改玄武為真武。宋《大詔令集》卷壹百三十六載,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詔加真武為真武靈應真君。《真武靈應真君增上佑聖尊號冊文》載,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增上尊號曰:佑聖真武靈應真君”。《文獻通考》卷九十《郊社考》載,“欽宗靖康元年,詔: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加號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AE道教自來崇拜星鬥,尤其崇拜北鬥,倡言“南鬥註生,北鬥註死”,所謂南鬥即指玄武七宿之首宿。在北宋帝王為了政治軍事目的大倡玄武崇拜之時,道教也趁機推波助瀾,為玄武制造種種神跡。其中最突出的是編造玄武身世。《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曰:“昔大羅境上無欲天宮,凈樂國王善勝皇後,夢而吞日,覺乃懷孕。其母氣不納邪,日常行道,既經壹十四月,乃及四百余辰,於開皇元年甲辰之歲三月三日午時,降誕於王宮,相貌殊倫。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顯跡之因,自此始也。”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九“降真聖”條所引《玄天大聖本傳》之文,與此相同,只個別字句有異,證明上段文字出於宋代所撰之《玄天大聖本傳》。《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在敘述真武身世之前,又稱真武為太上老君之化身,雲:“玄元聖祖八十壹次顯為老君,八十二次變為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變化之身,武曲顯靈之驗。”經此描寫後,玄武遂由古代之四方護衛神之壹上升為道教大神。並將象征真武的龜蛇改為真武所收之二魔,故自宋代起,真武畫像與塑像皆為“被發黑衣,仗劍蹈龜蛇,從者執黑旗”。元朝以北方女真族入主中原,視北方真武為王朝的保護神而加以崇奉。元代開國之初,在北京等地創建真武廟、昭應宮。至元七年(1270),徐世隆撰《元創建真武廟靈異記》雲:“我國家肇基朔方,盛德在水,今天子觀四方之極,建邦設都,屬水行,方盛之月,而神適降,所以延洪休,昌景命,開萬世太平之業者,此其兆歟!”同年王磐撰《元創建昭應宮碑》雲:“國家肇基朔方,奄有四海,今京邑告成,而是瑞來格,神理不言,應以象類,蓋昭昭矣!”為此,元代皇帝將真武之“真君”號升格為“帝”,《續文獻通考》卷七十九《群祀三》雲:“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元天上帝。”明成祖時崇奉真武尤盛。因明成祖朱棣原為北方壹藩王(燕王),意欲舉兵奪取帝位,須借助北方大神真武為其出師“正名”,謀士姚廣孝遂造作玄武助戰的神話。傅應麟《明書》卷壹百六十《姚廣孝傳》載,朱棣決定舉兵“靖難”時,曾問師期於姚廣孝,廣孝對曰:

“未也,俟吾助者至。曰:

‘助者何人?’曰:‘吾師。’又數日,入曰:‘可矣。’遂……

祭纛。見披發而旌旗蔽天,太宗(朱棣)顧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師玄武神也。’於是太宗仿其像,披發仗劍相應。”故朱棣繼位以後,十分崇奉真武,除在京城建真武廟外,又於永樂十年(1412)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余萬大建武當山宮觀,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於極盛。

此時,崇奉真武的道教經書也愈來愈多。僅現存於《道藏》者,即有此時期所出的《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玄天上帝啟聖錄》《玄天上帝啟聖靈異錄》《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玄天上帝百字聖號》《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箓》等。

上述諸書除宣揚真武種種靈異事跡外,並進壹步突出真武在道教諸神中的地位。兩宋時已稱真武為老君之化身,元明時則進壹步稱之為“金闕化身”,《玄天上帝啟聖錄》卷壹雲:“按《混洞赤文》所載,玄帝乃先天始氣、太極別體。上三皇時,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為太初真人;下三皇時,下降為太素真人;黃帝時,下降符太陽之精,托胎於凈樂國王善勝皇後,孕秀壹十四月,則太上八十二化也。”其地位幾乎與道教最高神三清相當。萬歷《續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聖號》,將歷代皇帝和道士加給真武的封號排成壹百字,其封號之長,無論在皇帝中或其他神靈中,再也找不出第二個能和它相比擬的。後經元明諸代之倡導,真武廟祀幾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