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池塘養殖環境
黃顙魚養殖壹般要求養殖池塘靠近水源、交通便利、水質較好、周圍環境無汙染等。養殖面積可大可小,但池底要平坦,淤泥20~30厘米即可,泥沙底質最好,可在排水處預留1個低於池底30厘米左右的窪地,以方便成魚捕撈。
池塘水深要求1.5米以上,水較深、光照射至水中的強度較弱,才能滿足黃顙魚喜陰攝食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其養殖產量(李東,2021)。進出水系統應該獨立使用,要根據實際養殖面積的大小配備增氧、投餌和抽水機等設備。池塘最後要進行清淤和消毒,徹底清除池塘裏面的野雜魚,壹般使用生石灰,用量為80~120千克/畝。
二、池塘養殖要點
1、餌料培育
在投放黃顙魚苗的前1周左右,可向養殖池塘內撒入發酵後的生物肥,用量為 60~100 千克/畝,用於培養魚苗的開口生物餌料,以提高黃顙魚苗的成活率。放養魚苗以後,每10~15天投入1次生物肥,在此期間要保持養殖水體的肥度。池塘內保持壹定的浮遊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滿足黃顙魚苗在前期生長時對開口餌料的需求。
2、魚苗放養
黃顙魚苗要選擇正規養殖場的魚苗,這樣可以保證魚苗後期較高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魚苗放養前使用 3%~5%的聚維酮碘或食用鹽浸泡消毒。放養魚苗規格為25克/尾,密度為8 000尾/畝左右,放魚苗的時間為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
因為黃顙魚為底層魚,在飼養過程中還可以搭配生活在其他水層的魚,常見的有鰱和鱅,放養規格為 50~60 克/尾,放養密度為 60~80 尾/畝,放養時間為每年的4月(毛國慶等,2021)。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體空間和餌料,提高池塘養殖的總產量和經濟效益。
3、飼料投餵
黃顙魚具有群體攝食的習性,在投餌機的前面距離水面40厘米的地方可以放食臺。食臺大小可根據池塘大小定制,壹般5畝的池塘可設置20~40米2 餌料臺。
投餌機每次投餌時均投在食臺裏,投餌要求“四定”,即定時、定質、定位和定量,這樣可以提高餌料的利用率,也方便對黃顙魚的攝食、生長和活動情況進行觀察,並每隔壹段時間對投餌量和方式做出壹定的調整。
黃顙魚養殖壹般使用的是專用顆粒飼料,各大飼料銷售商均有銷售。每天投餵2次,上午為7-8時、下午為5-6時。4-6月飼料投餵率為2%左右,6-9月飼料投餵率為4%左右,10月後投餵率逐漸降低至1%(毛國慶等,2021)。池塘中的鰱鱅壹般不需單獨投餵飼料,它們攝食水體中的餌料生物和黃顙魚沒有吃完的剩余飼料。
4、水質管理
黃顙魚的養殖池壹般要求溶氧高於 4 毫克/升,水體透明度在30~50厘米,每隔10天左右可以註新水1次,加水量為20厘米左右,每月換掉部分老水(趙憲鈞,2021)。
養殖池塘要配備1臺增氧機,防止天氣驟變導致缺氧。要定期調節池塘的水質,使用生石灰或降堿靈調節呈弱堿性的水體。根據天氣狀況開關增氧機,促進水體交換,增加池塘中的溶氧。夏季高溫可適當使用調水的微生態制劑,常用的調水制品有光合細菌等。
5、魚病防治
黃顙魚體表無鱗,體表全靠皮膚黏液保護,魚體的抵抗力相對較弱。在實際養殖過程中,病害主要采取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科學用藥。如果管理不善,黃顙魚易患腸炎病、小瓜蟲病和水黴病。
(1)腸炎病。腸炎病的病原壹般為點狀氣單胞菌,病魚表現為虛弱無力、離群獨遊、體內腸道發炎充血、體表腫大出血等癥狀,水質惡化才會發病,流行水溫壹般為25℃以上(但智容,2016)。
治療方法:使用碘制劑等消毒劑全池潑灑,可按照說明書使用;將腸炎靈藥物拌料投餵,每100千克飼料拌1~1.5千克的腸炎靈,連續拌餵5天左右,直到治愈。
(2)小瓜蟲病。小瓜蟲病為養殖中的常見病,病原為多子小瓜蟲,暴發後魚的死亡嚴重。發病水溫為15~25℃。病魚表現為皮膚潰爛,顯微鏡下可見體表的小瓜蟲(白色小點)。魚的反應遲鈍,體色發黑,同時呼吸困難。該病常見於水質敗壞和養殖密度過高的環境中。
防治方法:魚苗可以采用福爾馬林浸泡後投放魚池,濃度控制在40~50毫克/米3 ;成魚防治可以采用全池潑灑“百蟲克”60毫克/米3 驅蟲,並采用高碘進行消毒處理,隔1天換去壹半的水,連續治療 2 次,可得到有效治療(唐啟勝等 ,2015)。
(3)水黴病。水黴病多發病於春季,特別是魚體受到機械損傷時易發此病,魚的體表形成白色毛狀物,又稱“白毛病”。病魚表現為離群獨遊、反應遲緩、食欲減退等(胡華蓉,2019)。
防治方法:放養的魚苗要提前做好消毒殺菌工作,放養前可以采用生石灰消毒水體,采用2%~5%的食鹽水浸泡魚苗;患病時可用“水黴凈”全池潑灑,同時拌料投餵“魚康寶”,連用1周,效果較好。黃顙魚因無鱗,對硫酸銅、敵百蟲和高錳酸鉀較為敏感,盡量不用或少用。
6、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巡塘期間要註意觀察黃顙魚的攝食、生長和活動等情況,同時要檢查各設備的運行情況,每隔15天或30天對每個池塘抽樣檢查 30 尾黃顙魚,對其進行體重和體長的記錄,計算投餌系數。
定期更改投餌量,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件的可以定期對池塘水質進行檢測,發現異常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水質要做到“肥、活、嫩、爽”,也要做好養殖記錄,每天應詳細地記錄當天的情況,為日後的養殖提供基礎數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