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蓮子以湖南省湘潭縣產的湘蓮,福建建寧縣產的建蓮,浙江武義縣宣平產的宣蓮最為著名,被稱為中國的3大蓮子。
其中又以湘蓮為最有特色,歷來作為進貢朝廷的珍品,故又稱“貢蓮”,被譽為“中國第壹蓮子”。
後來人們逐漸擴大3大蓮子的範圍,泛指湖南蓮子為“湘蓮”。
湘蓮何時開始栽培,何時名登榜首,無從查考。
3000多年前戰國楚大夫屈原,被流放在湖南沅湘之間時,寫下的詩辭中有大量關於蓮的描寫,如《招魂》:“芙蓉始發,雜芰荷些。
”《湘君》:“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
”由此可知,當時湘蓮已引人註目,而且蓮的影響已滲入到湖南民間習俗之中。
屈大夫筆下描寫的“少司命”的裝束是:“荷衣兮蕙帶,倏而來兮復而逝。
”他自己也要“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模仿“少司命”的穿著。
兩千多年前的《越絕書》中,就有“沈沈如芙蓉,始生於湘”的記載。
考古部門在澧縣九裏發掘的戰國壹號楚墓中,發現有蓮藕等實物。
1972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隨葬的瓜果菜蔬中,發現有藕片,出土的竹簡“菜譜”中也有藕。
這些實物為湖南2000多年前就盛產蓮藕提供了物證。
“湘蓮”壹詞,在目前所見的書中,最早見於南朝江淹《蓮華賦》:“著縹菱兮出波,攬湘蓮兮映渚。
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宮兮南楚。
”賦中不僅用了“湘蓮”壹詞,而且還提到了南麓。
這正是古時湖南地域的稱謂。
可見“湘蓮”在南北朝時已久負盛名,而此時尚未見到別的以地名稱呼的蓮種的記載,可見“湘蓮”之名早冠於其它蓮種。
湘蓮品種主要有湘潭寸三蓮、雜交蓮,華容蔭白花,漢壽水魚蛋,耒陽大葉帕,桃源九溪江、衡陽的烏蓮等。
湘蓮之中最優者為湘潭蓮子。
湘潭蓮子不僅栽培歷史悠久,而且產量高,質量優良,馳名中外,飲譽古今。
尤以“寸三蓮”名聲最著。
據傳,戰國時湘潭白石鋪產的蓮子和藕粉就進貢朝廷。
漢、唐、宋、明、清各代都把它納為貢品。
《湖南通誌?物產誌》載:“藕粉湘潭、湘鄉產,盛於他處,甲於全楚,歲以充貢。
”清光緒《湘潭縣誌》載:“蓮有紅、白二種,官買者入貢。
”“土貢有蓮實,產縣西楊塘。
既而求者眾,土人種者,珍以自用。
貢饋者買之衡陽清泉,署曰‘湘蓮’。
”直至清代宣宗(道光)年間,才“聖德恭儉,悉罷四方土貢,湘蓮貢亦罷。
”西楊塘即今之白石鋪,所產之蓮為有名的“寸三蓮”。
去殼後三粒連起來壹寸長,故名“寸三蓮”。
因湘潭蓮子品質極優,故有“湘蓮甲天下,潭蓮冠湖湘”之譽,湘潭縣被譽為“中國湘蓮之鄉”,湘潭市譽稱“蓮城”。
至隋唐時,湖南種蓮已十分普遍,而且名聲顯赫,這從當時留下的詩詞中可以看出。
如唐代宋之問《秋蓮賦並序》:“向若生於瀟湘洞庭,溱有淇澳。
”崔櫓《嶽陽雲夢亭看花蓮》:“似醉如慵壹水心,斜陽欲暝彩雲深。
……當時為汝題詩遍,此地依前泥古吟。
”從詩中可見詩人們為“湘蓮”吟詠之多。
晚唐譚用之寫了壹首《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風萬裏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之句,說明當時湖南芙蓉之普遍,因而湖南有了“芙蓉國”的別稱。
關於譚用之詩中的芙蓉,是指水芙蓉(蓮花),還是木芙蓉(拒霜花)呢?有人認為是指木芙蓉。
如1986年出版的《 *** 詩詞選》中《答友人》壹詩的“芙蓉國裏盡朝暉”的“芙蓉國”註雲:“木芙蓉到處開放的地方。
”新版《辭海》“芙蓉國”條也采此說。
但引有譚詩上述詞句後說:“當時湖南湘江壹帶多木芙蓉,故有此稱。
也有人認為是指水芙蓉。
1980年出版的《新選唐詩三百首》中譚詩“芙蓉國”註:“指今湖南省,因湘中多湖泊沼澤,盛產水芙蓉,所以稱其為‘芙蓉國’。
”還有采取折中辦法的,如中國對外友好協會所編《中國分省概況手冊?湖南省》釋“芙蓉國”,便二說並存:“據說過去在湘江流域多植有芙蓉(壹說為木芙蓉,壹說為水芙蓉,即何花),所以湖南又有‘芙蓉國’之稱。”
更多的人則認為是指水芙蓉,理由有三:1、譚用之的這兩句詩,顯然脫胎於屈原《湘君》中的:“采蓮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屈原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用到水中去采山上的薜荔,到樹顛去采水中的蓮花,比喻想見湘君而不可得。
這裏的芙蓉指生在水中的蓮花。
譚用之兩句詩也和屈原壹樣,指陸地的薜荔和水中的蓮花。
2、木芙蓉不壹定要種在水邊,而蓮花只能種在水中。
譚當時是宿在湘江,看到的是水景,水中有大面積的荷花是可能的,要說水中或水邊有大面積的木芙蓉,則不合情理。
3、湖南自古就有盛產蓮花的記載,其普遍程度稱之為“國”是當之無愧的,而無盛產木芙蓉花的記載。
再有木芙蓉並無大用途,怎麽會大面積地種植到可以稱為“國”的程度呢?明顯地此說不合歷史實際。
“芙蓉國”應該是指到處都是蓮花的地方。
明、清之際是湘蓮發展的鼎盛時期,它不僅在湘潭縣大量種植,鄰近湘潭的衡陽、衡山、衡南等地,以及更遠壹點的祁陽、耒陽等地也廣泛栽培,特別是衡陽小西門外有:“西湖十裏白蓮花”,成為衡陽八景之壹。
因而封建王朝在小西門設有“蓮實局”,專收蓮子稅。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衡陽縣圖誌》載:“衡陽歲收蓮實有稅者六千余萬斤,斤二百錢,值錢壹千二百萬。”
清末,湘蓮生產逐漸衰落。
民國時期,湘蓮有壹定的發展,為湖南大宗出口特產,產量和出口量為全國之冠,暢銷湖北、廣東、上海、廣西、四川、貴州等省市,並由廣州轉銷香港和南洋各埠,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
抗日戰爭時期,湘蓮生產又趨衰落。
抗戰勝利後,湘蓮恢復出口。
1946年《湖南經濟》載: *** 提倡湘蓮生產,“在不妨礙糧食生產的原則下,方應努力於質的改良與量的增加”。
蓮的生產稍有提高,但因蓮子稅重,蓮農無利可圖,多將蓮田改種水稻,蓮子生產逐年遞減。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50年代中期便開始註意了發展蓮子生產。
60年代,在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設立了水生植物研究室,在湘潭縣成立了“湘蓮研究所”,省供銷部門也成立了“湘蓮研究所”,湘蓮栽培技術的科學研究逐步開展起來。
60年代全省有計劃地進行了品種更新,重點推廣湘潭縣良種白蓮“寸三蓮”以取代紅蓮,並在湘潭聘請蓮農技師分別到湘陰和漢壽幫助試種,每畝單產由10來斤提高到100市斤以上。
此後,湘潭良種迅速普及到全省各蓮產區。
1975年,常德西湖農場正式列為湘蓮外銷基地。
1979年,湘潭、漢壽兩縣定為湘蓮出口基地,國家在貸款、化肥、農藥方面予以扶持,使蓮子生產迅速發展。
此外,各地先後建立了壹批國營和集體蓮場,現有國營蓮場兩個集體蓮場10多個。
由於采取了多種措施,全省湘蓮得到逐步發展。
1979年至1981年,植蓮面積達到13萬畝左右,常年產量5至8萬擔。
1984年植蓮面積猛增到31.79萬畝,產量突破35萬擔,創新中國產蓮的歷史最高水平。
1995年4月6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學會、中國優質產品開發服務協會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大會上,湘潭縣被命名“中國湘蓮之鄉”。
湖南把湘蓮及其系列食品,列入全省重點開發的“三大龍頭產業”和“十大霸主產品”之壹。
現在,湘潭縣除了在本縣生產大量優質蓮子外,還在花石鎮形成了壹個全國最大的蓮子市場。
每年蓮肉購銷量近萬噸。
全縣每年還有5000多位種蓮能手去外地傳授種蓮技術和承包蓮田,將湘蓮品種和種植技術,傳播到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廣東、江蘇及湖南本省大部分地區。
福建建寧縣、江西廣昌縣、河南信陽地區、湖北洪湖地區、廣東韶關地區等紛紛到湘潭來接引湘蓮品種。
江西廣昌縣還組團到湘潭學習湘蓮種植技術。
湘潭已成為全國蓮子的大本營,而且形成壹個集蓮種、人才、技術、信息、集散的全國性的中心大市場。
湖南藕蓮的栽培歷史很長,範圍十分廣泛,產量高,品質優良,尤以漢壽縣城郊西湖窪產的玉臂藕質量最優。
藕白如玉,狀如臂,質嫩、清脆、清甜,營養價值高,被人稱為“泥水深處的鮮水果”。
藕粗如小碗口,每支重約5公斤,壹般畝產500公斤。
據傳,明清時曾定為貢品,用這種藕加工成的罐頭,現在暢銷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