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傳說,我沒聽過,這是百科裏搜到的,有待考證:
傳說,有位才智超群的壯人韋特桂,在土皇帝手下為臣。壹年大旱,他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親往壯鄉視察,用計使皇帝免去皇糧。土皇帝後來發覺上了當,把特桂視為眼中釘,下令捉拿他歸案。壯鄉百姓聞知,連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著,就放火燒山,那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皇兵走後,鄉親們在壹棵大楓樹洞裏找到特桂屍體,含淚把他葬在楓樹旁。以後的每年三月三,壯人就用楓葉等植物顏汁把糯米染成紅、黃、紫、黑等色,蒸熟後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2、粽子,我們壹年裏有倆節日吃粽子:春節和端午節。
我們過年時不吃餃子,但必吃粽子,沒有粽子不算過年。我們春節的粽子統稱年粽,細分之下,新媳婦回娘家所送的壹對粽子又稱”逢白務“(壯語,意即新媳粽);年內有人亡故的人家因禁忌包粽子,親友所贈送的用於祭祀新故者的粽子稱”拜逢“(壯語,意即粽祭)。我們的年粽在形狀上與端午所吃的三角粽不同,而是做成底平上拱中部隆起的長條形。粽子中有各種各樣的餡兒,去了皮的綠豆、長條形的五花肉、花生仁兒、板栗等,依個人口味而配制。年粽小的有幾兩,大的有幾斤重,後者多用於祭祀。
此外,端午吃的粽子便與全國各地大同小異了。
3、竹筒煨飯
民間野炊食品。砍青竹壹節,兩頭的節留住,壹頭鑿口,將肉、油、水、鹽和淘凈的糯米等裝入竹筒,封好後用文火煨熟,風味尤隹。
4、玉米粥
是將玉米磨成面,煮粥時取適量撒入沸水裏,然後再放米煮粥,煮出的粥帶著玉米香。
另外的又稱玉米糊,桂西壹帶民間日常食品。將玉米粒磨成細粉末,待水沸後,壹邊用手抓玉米粉末均勻地撒下鍋裏,壹邊用手持壹根木叉或木板不停地攪拌,煮成糊狀即可食。
5、炒田螺
民間風味小吃。春夏季節,將田螺放入水中(水裏可放些柚子葉加快吐泥)養數日吐凈泥漿,然後將其外殼洗凈,將尾部去掉壹點尖端,剝開螺蓋,以便油、鹽、配料入螺肉。煮時先用猛火將田螺略炒,加少量油、鹽、酒、姜,以除腥味,再加水燜熟,起鍋前,將油、鹽、蔥、蒜、紫蘇等佐料下鍋略炒。食之,螺湯鮮美,螺肉爽脆。
6、檸檬鴨
姑且算作小吃吧。
鴨子用流動水沖洗幹凈,斬塊放料酒、鹽、姜絲腌制1小時讓其入味;
酸姜切小片、酸蕎頭用刀背拍碎、酸辣椒切滾刀狀、鹹檸檬取皮剁碎(別放檸檬肉和核,會苦);
下油熱鍋,爆香蒜蓉、生姜絲,將鴨塊放進去翻炒至鴨塊收水出油,下酸辣椒、酸蕎頭、酸姜、鹹檸檬泥翻炒出香味、加入柱侯醬(海鮮醬)、白糖、鹽、鮑魚汁(蠔油)翻炒均勻,加蓋子燜軟鴨肉收汁出鍋。
7、此外,就是隨處可見的各種米粉:桂林米粉、螺絲粉、榨粉、卷筒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