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廣場的草坪上散布著壹群宗教建築。分別是大教堂(建於1063-13世紀)、洗禮堂(建於1153-14世紀)、鐘樓(比薩斜塔)和墓地(建於65438年)比薩斜塔位於比薩大教堂後面。?
比薩斜塔從地基到塔頂高58.36米,從地面到塔頂高55米。鐘樓墻體地面寬4.09米,塔頂寬2.48米,總重量約14453噸,其重心在地基以上22.6米。圓形基礎占地285平方米,地面平均壓力497千帕。傾角3.99度,距地基外緣2.5米,頂層突出4.5米。傾斜最早發現於1174。
建築風格:
比薩斜塔無疑是建築史上的壹座重要建築。在嚴重傾斜之前,其大膽的圓形建築設計已經向世人展示了它的獨創性。
雖然早些年意大利鐘樓采用圓形基礎設計並不少見,在拉文納、托斯卡納和翁布裏亞也能找到類似的例子,但比薩鐘樓被認為是獨立於這些原型的。更大程度上是在以往建築經驗的基礎上獨立設計開發圓形建築,形成了獨特的比薩風格。
比如鐘樓的圓形設計被認為是與側面大教堂建築的倒影相對應,所以刻意模仿教堂半圓形後廳的弧形設計。更重要的是,鐘樓與廣場上對圓形結構的強調是壹致的,尤其是在宏偉的圓形浸信會教堂建成後,整個廣場更像是現代版的耶路撒冷的阿納斯塔西。這種設計源自經典的古代建築。
鐘樓的裝飾風格繼承了大教堂和浸信會教堂的經典作品。這堵墻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制成的,分成兩種白帶。半露方柱的拱門,拱廊中的雕花大門,菱形的格子平頂,拱廊上方的墻壁,形成了明面與陰面的強烈對比,給人壹種鐘樓中柱子相當沈重的錯覺。
大教堂、浸信會教堂和鐘樓之間有壹種視覺連續性。
擴展數據:
歷史和文化:
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
傳說在1590年,出生於比薩的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壹個自由落體實驗,從同壹高度同時投下兩個重量不同的球體,結果兩個鉛球幾乎同時落地,從而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亞裏士多德此前認為重物會先落地,下落速度與其質量成正比的觀點。
然而,伽利略的兩個球體並沒有像傳說中那樣壹起墜落。即使重力加速度不變,兩個球體也不會因為空氣阻力而壹起下落。這就是鵝毛和鉛球不會壹起落地的原因。由於空氣阻力,兩個球體不能視為自由落體。但是伽利略的實驗理論是正確的。真空中無論有多少物體,都遵循自由落體定律。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的故事,在他的學生溫琴佐·維維亞尼(1622-1703)於1654年(出版於1717年)所寫的《伽利略壹生的歷史故事》壹書中有記載,但壹直存在贊成和反對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的兩種不同觀點。
另據記載,1612年,壹個人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這個實驗,但他這麽做是為了反駁伽利略。結果兩個球沒有同時落地。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比薩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