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懷舊:“拿豆蟲”

懷舊:“拿豆蟲”

在我的家鄉壽光,豆蛾的成蟲被稱為“拉蛾”,幼蟲和蛹被稱為“豆蟲”。

豆蟲,主要以豆田為“棲息地”,啃食高蛋白的豆葉,使自己“肥壯”。雖然豆葉是主食,但豆蟲並不是“禁忌”。如果豆葉吃光了,雜草和葉子可以“對付”壹段時間。

小時候的田地豐富多彩(不像現在的蔬菜大棚)。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紅薯...粗糧、面粉和大米種在壹起。人們可以吃飽,但是雞、狗、鵝和鴨不能餓。

那時候,烹飪用的大豆油還是稀罕物。為了滿足壹年的用油需求,大部分家庭不得不種壹塊豆子,等到秋天種完豆子,可以去榨油廠榨油,也可以用豆子換油。用普通人的話來說就是“在溝頭的雅依崖嶺隨便種點,就夠吃壹年的油了”。

豆子最怕的就是這種“豆蛾”,從烤的時候就要和它做鬥爭。豆蛾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這個過程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重復。春天,蛹變成蝴蝶,然後在豆葉上產卵,再吃豆葉長成幼蟲。豆子收獲後,進入土中過冬,溫度升高後變成蛹,然後羽化。

春天,我們應該在烘豆之前先耕地。除了深耕有利於作物生長外,還要順便把地裏的豆蟲(蛹)撿出來。過了壹個冬天,豆蟲很胖,使勁扭動著身體,好像在用盡全力抗議:“誰這麽討厭,我還沒睡醒呢……”它扭了壹下,我把它撿起來。“抗議無效!

豆蟲是壹支粗筆。“筆帽”上還有壹個掛鉤。當我拿起來掛在口袋裏的時候,瞬間感覺到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雖然它在我胸前扭來扭去,但是讓人覺得特別癢。為了這支看似文化的“筆”,我不得不忍氣吞聲。

抓多了豆蟲,就少了壹只“蛾子”。“飛蛾很厲害,後面全是‘種子’!(我們這裏把下蛋叫做“播種”)想想看!上百只蛾子下蛋是什麽感覺?簡直就是“裂變”!

豆子長出來後,妳就要開始“拍蛾子”了。壹般選在早上,早上有露水,溫度低,飛蛾也飛不起來。利用太陽不熱的事實來“籠養”它們!通常他們會捏翅膀,放在布口袋裏,帶回家餵雞。太陽壹照,溫度高了就“滿天飛”...

蛾下的種子“變成”了豆蛾的幼蟲,瘋狂地“吃海塞”,沒幾天就“滾綠”了,然後就進入了“吃豆蟲”的階段。豆蟲也有保護色。不仔細看,還真分不清哪個是豆蟲哪個是豆葉。所以“吃豆蟲”要看眼力。

就拿豆蟲來說,可以用手從葉子上撕下來,也可以直接用剪刀剪開。據說膠東壹帶有豆蟲,用油炒,稱為“幹參”。現在養豆蟲已經成了壹個致富產業,豆蟲的營養價值應該很高。豆類是植物蛋白,豆蟲是動物蛋白。兩者結合絕對是滋補佳品。高蛋白有很高的香味。雖然沒吃過,但想象壹下味道應該和炸蠶蛹、炸神仙家差不多。

在我們那裏,豆蟲壹般都是給雞吃的,老人們都說雞吃了豆蟲會下雙黃蛋。

又到了豆子成熟的季節,豆蟲“熟”了!他們從豆莖上爬下來,鉆進土裏,築好窩,美美地睡上壹覺,夢想著春暖花開,滿天飛舞...

還算聰明,我已經了解了豆蟲的習性!收完豆子,我清閑了,開始翻地!翻出藏在泥土深處的豆蟲。我們稱之為“拾豆蟲”。這時候的豆蟲已經不是綠色的了,幾乎是紅褐色的,窩已經完了!豆蟲只能聽天由命了!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秋後算賬”?

在壽光,人們也稱“春”為豆蟲,特指自行車桿上的彈簧。比如“妳車上的豆蟲掉了”,也就是自行車拉條上的彈簧掉了。現在舉個例子,“豆蟲不工作”就是彈簧沒有彈性,該改成“豆蟲”了。

想想也是。彈簧的形狀真的很像豆蟲!

(圖片取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