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妳問他們,我們吃煲仔飯還是雲吞面?然後他們會猶豫。
雲吞面是廣東人的例外。在廣州四大發明,粥和面飯中,雲吞面占據了四分之壹的江山。它本身就打破了廣東人的飲食傳統,在嶺南美食中也占據了壹席之地。
與大多數地方的面條是面條和蔬菜的結合不同,廣東人使用兩種面食-餛飩和面條,以創造餛飩面條的獨特風味。
粵菜專家陳夢音在《粵菜溯源》中介紹,近代廣州開餛飩面館的第壹人是湖南人。清同治年間,他在雙門第(即現在北京路附近)開了壹家“三廚面館”。當時做餛飩的步驟是把肉餡用面皮包起來放入白水湯中煮。因為搭配方法簡單,周圍的人也紛紛效仿。
20世紀20年代,在廣州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挑著擔子的小販壹手敲打著竹板,用竹板發出的“獨特”的聲音兜售著“餛飩面,餛飩面”。這個時候,雲吞面才真正流行起來。後來流動小販擴大了生意,擁有了自己的店鋪,雲吞面才真正成了壹座城。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雲吞面之於廣東人就像刀削面之於山西人,渣江面之於北京人,擔擔面之於四川人,熱幹面之於武漢人。
在廣州想吃正宗的雲吞面,壹般去老西關。老城區,老騎樓,老青石板路,然後選個老牌子。看著食客像老朋友壹樣走到臺前喊著“細餛飩面”,沒等回應,就直奔自己習慣坐的老位置。收銀員只是點點頭,沒多說,結了賬。以上,雙方默契多年。
關於哪個老字號最正宗?有人說是包華路的包華面館,有人說是文昌路的婆婆面館,有人說是多寶路的面館...
要知道,廣東人吃飯是很難被說服的。他們只相信自己的舌頭。
有人稱雲吞面為“西榮”,來自香港人。上世紀30年代末,很多廣州人因為戰亂逃到香港,同時也把雲吞面帶到了香港。選擇賣餛飩面的攤販的面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大用處”和“小用處”。由於“永”和“榮”的粵語發音相近,香港人根據雲吞面的大小,逐漸將其分為“細榮”、“中榮”、“大榮”。還有壹種說法是,因為餛飩煮的時候像壹朵盛開的芙蓉花,旁邊放著細竹絲面,顯得別致典雅,香港人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細蓉”。
雲吞面,香港在廣東雲吞面的基礎上“改良”了很多,以蝦為點睛之筆。餛飩餡加蝦,以海鮮為湯底,會做出香港特色的雲吞面。
雲吞面攤的身影在港劇中不斷閃現。劇中人晚上下班後吃晚飯,去雲吞面攤。三五親友簡單吃個飯,去雲吞面歸檔;就連跟蹤罪犯的警察也喜歡選擇雲吞面檔...
餛飩面是香港人的日常生活,舒適溫暖。
看過王家衛《花樣年華》的人應該還記得和雲的《雲吞面》。每天黃昏時分,張可頤飾演的蘇麗珍都會換上壹件不堪入目的旗袍,晃下樓梯。在局促的走廊裏,她總會遇到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恰好上樓。他們微笑著寒暄,幾次回頭,壹瞬間擦肩而過。
樓下,是壹個熱氣騰騰的餛飩面攤。她去買面,他剛吃完面回來。這時,壹碗溫熱的雲吞面,萍水相逢,催化曖昧。
美食家蔡瀾先生曾抱怨:飛機上為什麽不能提供壹碗正宗的雲吞面?
餛飩面很容易得到,但是正宗的餛飩面很難找到。
雲吞面的面壹定是竹筒面。這種面有金黃色的光澤,看起來很好吃。面條細而韌,講究壹口光滑有彈性的牙齒。
面團要用新鮮雞蛋混合,不加壹滴水,用壹級面粉混合蛋液充分混合壓制,保證口感細膩、堅韌、有彈性、滑爽,有濃郁的蛋香味。
竹筒面的特點是用竹子在壓力下攪打,這也是最有趣的壹個環節:將攪拌好的面團放在案板上,人坐在竹竿的壹端,靠自身重量將面團碾碎。壹兩個小時的壓制可謂費時費力,但這樣做出來的竹絲面和餛飩皮足夠“韌”,是機器無法比擬的。
壹碗正宗的雲吞面,需要好的湯底。與大豬骨、土魚、鮮蝦、扇貝壹起熬制數小時,直至湯汁濃郁鮮美,才成為煮餛飩的湯底。當然,韭菜也是正宗雲吞面必不可少的配料。韭菜切丁放入碗中,在碗底放點豬油,更香。
正宗的雲吞面在上菜上是有講究的:先在碗底放壹把勺子墊餛飩,然後在勺子上放四個餛飩,再在餛飩上鋪上竹筒面,最後加半碗以上的湯面。餛飩面表面的面條是幹面,否則竹絲面如果完全泡在湯裏,會立刻變軟,口感變差。
所以看壹碗雲吞面擺的樣子就知道是不是正宗的了。只有端上來,才算正宗。
《舌尖上的中國》是這樣介紹廣東雲吞面的:
炎炎夏日,推開壹家老餛飩面館的門,吃壹碗餛飩面,開著舒服的空調,很舒服。
寒冷的冬天,壹小碗由土魚、豬骨、蝦籽做成的湯底,配以蝦肉的餛飩,嬌小玲瓏,銀面金黃、透明、堅韌,在它下到舌尖、上至心臟之前,溫暖了胃和心。
是壹種味道還是壹種感覺?廣東人已經很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