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後,很多地方氣溫悶熱,不喜歡夏季的朋友,大多是因為這個季節總是汗涔涔的,可以的話,想要待在空調房不出門。
為什麽壹到夏天就大汗淋漓?為什麽我總比別人出汗多呢?怎麽能少出點汗呢?中醫問診自古有“壹問寒熱二問汗”,我們首先得搞明白“汗”到底是什麽?
從度娘那裏得知:汗的成分裏98%-99%是水。所以很多人單純地認為,出汗後大量補水就對了。雖然,汗的本質是水,但不能直接打“=”。
中醫認為,汗是人體五液之壹,人體內的津液出於調理,就叫做汗。在體內,它們構成了血液和津液,所以有“血汗同源”壹說。可以簡單地理解:水被喝進人體,是要經過人體的轉化才能化為津液的。而且津液還要汲取身體的陽氣,蒸騰氣化之後才能成為皮膚排出的汗液。
正常的出汗,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對身體是有好處的。比如我們在進行運動鍛煉,進食辛辣,或者像現在高溫天氣等情況下,出汗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中醫認為,“氣固體表,能攝血攝汗液。”氣足,就似磁鐵吸住了汗液,讓它不往外泄;氣虛,則失去牽引力,汗液止不住地往外流。如果處於同個環境中,大家都不出汗,就妳出汗不止,或者每晚入睡感覺全身汗津津的,這就屬於病理現象了。
還有人說,“出汗多說明我排毒好呀”,所以在酷暑下還堅持高強度的運動,但是這樣做真的更 健康 嗎?
《黃帝內經》裏說“汗者精氣也”。流汗過多,會造成心氣受損、短氣煩倦等,還會使電解質紊亂,血粘度增高,所以愛出汗的人老感覺頭暈乏力。出汗太多且容易導致陰液虧損,進而造成陰虛,出現陰血不足,繼而波及到身體的其他功能。夏季就不要選擇高強度運動了,中強度的有氧運動才和夏天最搭。
那夏天到底該如何補充彌補流失掉的汗液和津液呢?
補充鉀元素在夏季,稍微活動便會大汗淋漓,長時間就會出現四肢無力、疲憊倦意等癥狀。是因為汗水排出的除鈉之外,還有壹定的鉀。鉀與鈉***同維持細胞的正常滲透壓和酸堿平衡,並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出汗必定會造成鉀、鈉等微量元素的流失,就需要適時補充鉀元素了。
除了老生常談的銀耳、香蕉、桂圓外,茶裏含有 2%的鉀,所以古樹茶絕對是當仁不讓的,消暑飲品。空閑時做個簡單的銀耳焗飯/糖水,絕對稱心如意。
酸味食物
從張仲景到吳鞠通的“酸甘化陰法”,認為酸味能斂汗止瀉、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如檸檬、烏梅、山楂之類,它們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自然平日嚼幾顆話梅也不錯。
優質蛋白
補充流失的氨基酸,可通過飲食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入。常吃些清淡烹調的肉和魚,適量吃些動物肝臟,如雞肝、豬肝等。
維生素
嶺南地區現在上市的當季瓜果種類繁多,多吃新鮮果蔬,對吸收和平衡體內維生素有很好的作用,可以趁此時節嘗鮮補益。
註意:脾虛的朋友視自身情況,可以把水果燉熟或者蒸熱,不建議直接吃。
出汗後,如果不註意營養元素的補充,容易引起蛋白質、維生素等的缺乏,影響人體新陳代謝。因此夏天要格外講究飲食調節,防止疾病“秋後算賬”。
出汗過多喝什麽水?除了飲茶補充鉀質,建議喝些淡鹽水,彌補體內的鹽分流失,壹樣起到調節血液電解質平衡的作用。還有小夥伴會問那泡紅糖水呢?紅糖水則是主要是補充能量,為出汗後疲憊的身體“加油”,類似於“運動飲料”(類似發燒出汗這種的話,就不建議喝紅糖水了)。
最後說個“補水誤區”,喝水也不是越多越好,也不要突然來壹次“大水漫灌”。過量喝水會加重腎臟和心臟的負擔,出現雙下肢抽搐、嘔吐、全身乏力等癥狀。適時適度飲水才是 健康 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