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烏梅肉簡介

烏梅肉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烏梅肉的加工方法4烏梅肉的特點5烏梅肉的經絡與口感6烏梅肉的功效與主治7烏梅肉的加工效果8烏梅肉的貯藏方法9參考附件:1烏梅肉的處方2中成藥采用中藥烏梅肉3古籍中的烏梅肉1拼音wū méi ròu

2.總結壹下烏梅肉就是烏梅的加工品。梅是梅的幹燥且接近成熟的果實。)Sieb。et Zucc。薔薇科的[1]。梅肉為去核果肉,深黑色或棕黑色,有異味,味極酸[1]。烏梅肉的功效和適用範圍與烏梅相同,因去核取肉,效果更強[1]。

3烏梅肉的加工方法漢代有“醋浸壹夜,去核,蒸熟搗碎如泥”的方法(《金匱要略》玉函經典)[1]。

晉代有焙煎之法(《肘急方》)[1]。

到了唐代,除了漢代的方法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如蜜醋蒸、單蒸、煎服(備急千子方)[1]。

在宋代,有壹些加工方法,如木炭制作(為鄭和鄭恢復本草),烘烤(方),炒(雷石方藝)[1]。

元代有壹種烹飪方法(世界名醫有效治療的藥方)[1]。

明代采用煮醋(普濟方)、泡酒(保嬰小結)、蜜蒸(壽世保元)等方法[1]。

清代有麩炒(食本草編)和鹽水泡(讀本草)的方法[1]。

目前主要的加工方法有烏梅肉去核、炒炭、醋蒸等[1]。

潔凈烏梅的制備方法:取原藥材,去雜,洗凈,晾幹[1]。

烏梅肉的加工方法:取幹凈的烏梅,用清水濕潤或蒸軟,剝去幹凈的肉,晾幹,篩去雜物[1]。

將幹凈的烏梅用清水打濕,使肉變軟,稍微晾幹,打碎,剝去幹凈的肉。或者放入蒸籠蒸至極爛,放入筐中搓揉,去核,取肉曬幹。(中華本草)

4.烏梅肉的特征烏梅為不規則球形或扁圓形,表面較暗,收縮不均勻[1]。果肉柔軟,果核堅硬,橢圓形,褐色,內含1顆微黃色種子[1]。很酸的味道[1]。

梅肉為去核果肉,深黑色或棕黑色,有異味,味極酸[1]。

5.烏梅味酸、澀、溫[2]。入肝、脾、肺、大腸[2]。

烏梅味酸澀,性平[1][3]。肝脾大腸經[1][3]。

烏梅性味酸平,入肝、脾、肺、腎、胃、大腸經(中藥學)。

6烏梅的功效與主治烏梅具有斂肺澀腸、生津通便的作用[1]。用於肺虛久咳、久瀉痢疾、虛熱止渴、暈厥、嘔吐腹痛[3]。

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止血;金聖;安。主要慢性咳嗽;虛熱多飲;慢性瘧疾;遷延性腹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暈厥引起的腹痛;嘔吐;鉤蟲病(中藥)

烏梅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平蛔蟲、止血的功效[2]。

1.治療肺虛久咳、腹瀉、痢疾、虛熱、煩渴、蛔蟲病、腹痛、便血、血尿、血崩、遺尿、白帶過多[2]。煎服:3 ~ 9g [2]。

2.治療牛皮癬[2]。藥膏服法:每次9g,壹日三次[2]。

3.治瘡、潰瘍、翼狀胬肉,研烏梅炭敷;山茱萸,磨碎,塗上烏梅,鹽水和米醋[2]。

生烏梅善於生津止渴,斂肺止咳,平痰[1]。多用於虛熱口渴,肺虛久咳,暈厥腹痛[1]。如治療糖尿病、煩渴的玉泉丸(丹溪心法);壹種治療肺虛久咳的散劑(《雜病源流》犀牛燭);吳梅丸(傷寒論註釋),用於治療暈厥、腹痛和嘔吐[1]。

烏梅肉的功效和適用範圍與烏梅肉相同,因去核用肉,效果更強[1]。

烏梅炭長於止瀉止血,常用於慢性腹瀉、慢性痢疾便血、崩漏崩漏[1]。如治瀉烏梅丸(《雜病源流》犀角燭),以烏梅灼為末,醋打米糊為丸,可治便血(《顏氏濟生方》);治尿血尿(《本草綱目》);或燒灰到底,調烏梅湯治婦人血崩(婦人良方)[1]。

醋烏梅的作用與生烏梅相似,但收斂作用更強,尤其適用於肺氣消散所致的久咳昏厥、腹痛[1]。

7烏梅肉的加工功效生烏梅善於生津止渴,斂肺止咳,止咳[1]。多用於虛熱口渴,肺虛久咳,暈厥腹痛[1]。如治療糖尿病、煩渴的玉泉丸(丹溪心法);壹種治療肺虛久咳的散劑(《雜病源流》犀牛燭);吳梅丸(傷寒論註釋),用於治療暈厥、腹痛和嘔吐[1]。

烏梅肉的功效和適用範圍與烏梅肉相同,因去核用肉,效果更強[1]。

8烏梅肉的貯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