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配種前的準備工作。
1.養殖設施:土池、水泥池等。水深1-2米。提水設備齊全。
2.水源:河水、水庫水、地下井水等。,水質應為中性或弱堿性。
3.面積:為了便於生產管理和銷售,魚塘的面積要小壹些,最好在1畝左右,最大不超過2畝。
4.最好有進水口和出水口。泳池周圍應設置40-60厘米的網障及其他防逃設施。
5.在池塘四周的水面上種植水生植物(壹般不超過魚塘面積的20%)作為遮蔽物,既方便遮陽、避暑和捕食,又能凈化水質、調節水溫。
6.在放魚之前,池塘必須清洗和消毒。
第二,養殖技術。
1.魚種放養:①魚種規格:選擇當年10 cm以上的魚種(最好是10-14 cm,60 g -100 g),魚種規格要壹致,無傷無病。②魚種來源:最好選擇當地生產的魚種。③放養時間:10的9月至10月上旬為最佳年份,可恢復體能,提高越冬成活率。年後備貨應該在3-4月份。④消毒:入池前必須嚴格消毒,壹般用5%鹽溶液浸泡10-15分鐘或孔雀石綠溶液浸泡10分鐘。⑤放養密度:水深1.2-1.5m,50-60g魚每畝8000-9000尾,80-100g魚每畝5000-6000尾。如果平均水深減小,放養量也會相應減少。
2.飼養管理:飼養要堅持“四定”,即定性、定量、定時、定位。投餌前以敲擊聲為“信號”,形成“感官”反應,將烏鱧聚集在索餌場周圍,容易形成搶食態勢,增加食量,減少餌料浪費。餌料種類主要是鮮活動物餌料,主要是海、淡水中的小雜魚、小蝦。淡水中有米條、麥穗、爬沙、幼魚白、小鯽魚、小馬飛、魚旁魚皮、綠草、小蝦等。,而在海水中,則有沙丁魚、青(黃)魚古等各種小雜魚。在投餌季節,投餌量約為魚重的8%,最高可達10%以上。淡季3-4%。“慢、快、慢”的投餵方式效果好,飼料浪費少,大部分魚吃完跑了也能停止投餵。天氣好壞,氣壓高低,水質好壞。魚的食量差別很大。
3.日常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①巡視池塘。觀察魚的攝食、活動和水質變化,是否有浮頭跡象,是否有病魚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②換水。壹般每周更換1/3,半個月更換4/5,視水質變化而定。有條件的地方最好保持微流量養殖,養殖期間水溫不要高於30℃。(3)防逃。池塘堤岸離水面的高度壹般應在50厘米以上,進出口處應安裝牢固的逃生網,池塘周圍應安裝逃生網或圍墻。
三、黑魚常見疾病及預防。
1.水模。防治方法:拖網、運輸、放養時盡量小心,防止傷魚;用0.1PPM孔雀石綠或0.5PPM甲基藍對整個池塘進行消毒。魚種生病時,可用10PPM孔雀石綠或3-5%鹽溶液浸泡。
2.腸炎。防治方法:將34克呋喃唑酮(呋喃唑酮)混入100 kg餌料中,每天投餵2次,連續投餵3天。
3.粘孢子蟲病。防治方法:用0.2-0.5PPM 90%結晶敵百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