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柿子的故事

柿子的故事

柿子的故事

柿子年年紅。

農歷中秋節過後,家鄉柿子樹上的柿子開始發脹。前幾天,本來綠油油的小柿子,突然由綠變黃,由小變大,再變成紅燈籠似的瑪瑙,掛在深綠色的柿葉之間,水汪汪的,亮亮的,令人垂涎。隨著秋風,甜絲絲的味道撲鼻而來,仿佛此時整個田野的空氣都是甜甜的。

?壹:摘柿子。

我的童年和青春期都是在柿子樹下度過的。柿子樹和柿子,是我們這壹代人揮之不去的情結和鄉愁。

我的家鄉位於黃河和孤山之間。雖然黃河就在妳腳下流過,但“低水解不渴”從祖祖輩輩就壹直在對著這條河嘆息。此外,十年九旱,顆粒無收,生計無保障,聰明勤勞的祖先為了有壹碗飯吃,種下了特別耐旱的柿樹,每年靠賣柿餅補貼生活。我們村的老柿子樹是哪個朝代種的,誰也說不清。小時候聽叔叔們說過壹句諺語:千年古柏問顧淮,顧淮說有我柿子大哥哥。可見柿子樹歷史悠久。在我的記憶中,村北柿園裏的老柿子樹就像剝了皮壹樣,老態龍鐘。雖然這些柿子樹的樹幹只能兩個人抱在壹起才能圍起來,柿子樹的樹冠上烏雲遮日,遮風擋雨,但大部分都是空心的。有些柿子樹甚至能鉆進我們孩子的身體。盡管如此,這些空柿子樹依然枝繁葉茂,年年豐產,壹棵樹每年能卸下1000多斤柿子!在很長壹段時間沒有下雨的年份,其他作物都死於幹旱,但柿子樹仍然果實累累,只是柿子比較小。可見柿子樹的生命力有多強。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想,老祖先當時對自己的後代是這樣想的嗎?

?柿子樹的頂部和底部都寫滿了我們童年的故事。

?老柿園的柿樹面積大概在1000畝以上。我知道柿子樹始於我六七歲的時候。摘柿子吃,是孩子們玩耍的樂趣,滿足了他們的渴望。那時候副食極度匱乏,摘軟柿子吃是我們最大的愛好之壹。到了農歷八九月,柿子就又紅又大了。柿子隨著長大,水分和養分供應不足,有些難免會變軟。軟柿子比普通柿子要亮,壹眼就能看出來。星期天,我們成群結隊地跑到柿子園,爬上樹,摘軟柿子吃。柿子樹的樹幹壹般有兩米多高,但樹冠有十米左右,樹枝四周開闊,分布均勻。雖然這麽高,但是根本打不過我們。那時候的我們,輕盈敏捷,像猴子壹樣爬樹爬枝。軟柿子壹般都在樹梢上,但是不管樹枝多高多細,我們還是可以拿在手裏摘的。摘軟柿子的時候,壹般都會看到。壹個人上樹去摘,其他人在樹下遠處引導。摘下軟柿子後,放在樹下。樹下的人用手去撿的時候,手臂需要稍微收進懷裏,以減少空氣對柿子的壓力,保證軟柿子不會碎。我們村的柿子園大多是橘柿,俗稱小柿子。小柿是紡柿的主柿。果實雖然不大,但是很甜,容易儲存,容易結霜。年底賣出去,對農民來說是壹筆收入。除了小柿子,還有其他柿子,如板石、朱軾、牛心和燕國紅。這些柿子不旋轉柿子。熟了就摘下來存放在家裏,自然軟了就吃。我們選柿子,首選是柿子,因為大。不會挑軟柿子,就只會挑小柿子等柿子。後來我們也自己做了網,把網綁在壹根長桿上,拉軟柿子,軟柿子就掉進網套裏,比爬樹簡單多了。

二:撿柿子。

?摘柿子主要是大人的事。那時候每家都養壹兩頭大豬。在那個缺衣少食的時代,人們沒有足夠的食物吃,也沒有飼料餵豬。他們最多就是在豬食上撒點麩皮,哄豬多吃點。豬是靠草和草粉養的。夏天和初秋,到處都是草,人們抓緊時間割草餵豬。冬春季缺草,豬吃草粉。草還可以,但是草粉豬不好吃。深秋,很多人開始用草粉餵豬。好在這個時候老柿子晚上總會掉很多軟柿子。勤勞的人們,帶著手電筒或燈籠,在黎明前扛著草稈或鐵桶,在柿子樹下撿柿子。為什麽要這麽早起來摘柿子?因為家家都養豬,所以想撿柿子的人很多。如果他們去晚了,他們就不能去接他們了。把柿子撿起來,用手揉成糊狀,加點水拌在草粉裏,這樣豬就大口吃了。秋冬季,紅薯還沒出土的時候,軟柿子是草粉餵豬的輔料。農歷十月紅薯下來的時候,沒有軟柿子,餵豬的輔料都換成熟紅薯了。我們村的柿子園離村子有兩公裏多。柿子園旁邊是壹個墓地,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規劃了。有許多墳墓。農村人比較迷信,所以有些人就編壹些鬼故事嚇唬大家,以達到自己多撿柿子的目的。比如他有壹天壹早去摘柿子,看到我們村有死人在摘。他還說有壹次天不亮就去了,聽到鬼在墳前講笑話,等等。這些鬼故事讓人毛骨悚然,麻木不仁。結果膽小的人不敢早去。這樣編鬼故事的人就可以多撿幾個柿子。在那個貧窮的時代,真正能吃苦耐勞的人,日子比誰都好過。他們壹大早摘柿子,下班前後割草,讓家裏多養些豬和羊,既積累了牲畜糞便,掙了工分,又能換些現金。撿柿子的人往往比別人多幹壹天活。當他們摘完帶著露水的柿子回來時,生產隊的鈴鐺叮當作響,放下柿子,趕緊去上班。它正應了壹句俗話:人生薄壹張紙,勤能補拙。在我的記憶中,能經常黎明摘柿子,日落收工回來,快速割草的叔叔阿姨們,都是壹家人衣食無憂。12號和13號我們也去摘柿子了,只有中午。這個時候,曬了很久的柿子樹也會落下壹些軟軟的柿子。

三:柿子

我們村的人把摘柿子叫卸柿子。壹字之差,可見摘柿子的認真。上世紀80年代以前,柿子樹是我們村的經濟林,是除了小麥、棉花之外的另壹個主導產業。全村400多戶,每戶每年卸柿子都能拿到兩三棵柿子樹。卸柿子是村裏最大的事。按照傳統習俗,農歷九月初九是卸柿子的日子。為什麽對這壹天有把握?據說首先是初霜後,柿子停止膨大,柿葉開始變黃,柿子停止生長。第二,小麥播種基本結束了,人家騰出時間了。柿子卸載由生產隊組織計劃,分配到各家各戶。之前制作組請了幾個有眼光有經驗的人來評價制作。評估每棵柿子樹的產量,然後用刷子在樹上標上序號。為了公平公正,柿子卸的前壹天,生產隊采取了每戶成員抽簽的方式。然後去地裏認樹,準備第二天卸柿子。明確規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卸柿子,必須等到第二天大隊喇叭廣播通知。這是怕個人不穩定,偷了別人的柿子。第二天壹大早大隊的喇叭壹播,通往村北的整條路上就出現了浩浩蕩蕩的人群。各家各戶的男女老少都沖了出來,推著自行車,拉著小推車,提著水桶,提著長鉤子,人們擠進了柿子園。到了自家的樹上,年輕力壯的人在樹上搖柿子,女人和老人在樹下撿柿子,小孩子在沒有被長鉤子搖下來的樹梢上拿著散落的柿子。落地後,柿子分為三種。壹種是硬度好的柿子,用來紡柿子,占80%以上。二、半硬半軟的柿子稱為軟柿子。這幾個柿子回去的時候,掛在壹張用高粱稈做的箔片上,完全軟了以後再吃,因為軟柿子上不了紡車。然後還有碎柿子和已經軟了的柿子,這些柿子回去會做成柿子醋。可以說柿子全是寶,可以紡成柿餅,以饅頭為引食用,淋上正宗的柿子醋。所以人們非常珍惜它。我們村柿子卸的那天,從淩晨壹直忙到天黑。柿子,也是在大集體計劃經濟時代,村民唯壹能領到自己收入的東西!這樣壹片卸柿子的人山人海,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逐漸平息。

?四:旋柿子。

柿子卸下來後,人們開始如火如荼地旋柿子。在此之前,村民們制作了曬柿子的箔片。上世紀70年代,盡管“三自壹包”飽受詬病,但根據群眾的強烈要求和實際情況,生產隊還是把壹些自留地分給了農民。人們在自留地的地裏種壹些高粱,這樣就可以用高粱稈編織曬柿子的箔片。柿子卸下來的當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聽到了汽車的吱嘎聲和扭動聲。整個晚上,整個村子燈火通明,村民們抓緊時間通宵加班。大部分家庭基本都是通宵紡完,少數紡不完的第二天就紡完了。那時,村子裏每家每戶的院子裏都貼滿了壹層又壹層的柿餅。在太陽下曬了七八天,柿餅的顏色由淺紅變成了深紅色,有了壹定的硬度。這時候妳就可以“蓋”了。蓋起來十天左右,再放出來晾幹壹天,就可以正式入庫了。柿餅晾曬期間,有時會下雨,人們不得不用塑料布覆蓋。但如果長期下雨,新柿子見不到太陽就會爛掉。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壹年的柿子收成就完了。曬幹儲存的柿子會在農歷十壹月結霜,臘月來自甜絲絲的白柿子就可以賣了。小時候,每當我紡柿子的時候,我記得我奶奶總願意說這樣壹句話:小時候大家都愛我,長大了給我剝皮曬太陽。上帝看到我的可憐,給我穿了壹件白色的衣服。這是柿子和柿餅。大壹大二的年代,柿子是我們村農民的壹大收入。孩子上學、買年貨、賣柿子的錢幫了大忙,解決了困難。土地下放後,柿子樹分給各家各戶,人們紡了幾年柿子。但進入90年代後,出去掙錢就容易了,壹個月就能把賣柿子的錢賺回來。人們開始放棄對老柿子樹的關註,許多家庭不願意努力旋轉柿子。後來柿樹上出現了介殼蟲,年復壹年大面積蔓延。介殼蟲吸幹了柿樹的養分,它的枝幹開始枯死,直到柿樹不再結柿子。後來壹些地方燒炭的人,經常在冬夜偷偷開車來到我們村,鋸掉柿子樹的主枝。老柿子樹像木樁壹樣孤零零地立在那裏,最後死了。

五:新柿子樹

我家鄉的土壤適合種植柿子樹。同品種的柿子都是我們那裏產的,不僅果大,甜度也很高。這是我們的祖先幾千年來總結並流傳下來的寶貴經驗。雖然那些老柿子樹已經壹去不復返了,但在過去的十年裏,新柿子樹卻枝繁葉茂。進入新世紀後,地裏開始出現新栽的橘柿樹。經過精心的管理,這些被稱為“幼樹”的柿子開始回報人們。然而,傳統的紡紗柿子場景已經沒有了,人們開始出售新鮮的柿子。近年來,開始出現壹種新品種的拔罐柿子,果實大,色澤鮮艷。柿子去皮後,耐運輸。那些幼小的柿樹,這些杯狀的柿子,成了柿農轉型發展的新產業。農田裏長滿了茂盛健壯的柿子樹。每年中秋節過後,南方或東北的商人都會聚集在這裏購買新鮮的柿子。據說有些商人是當年來這裏買柿餅的人的後代。還有的柿農利用電商渠道,把柿子賣個好價錢。因為水肥充足,村裏這些柿子樹壹棵樹卸下四五百斤柿子是很平常的事。壹斤五毛錢,壹棵樹賺七八百。壹畝地種二十多棵柿子樹能賺壹萬五千元左右。的確,賣鮮柿子不僅比賣柿子省工省時,而且收入還很高!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壹方水土養壹方人。柿樹不僅是傳統產業,也是幹旱高原果蔬農業的特色之路。柿子樹和頑強勇敢的中華民族壹樣,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總是像壹串串美麗的紅燈籠,高掛在黃河兩岸壹望無際的建築上,造福著家鄉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