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鯉科)Carassius auratus
[地方名]鯽瓜子、鮒魚、鯽拐子、朝魚、刀子魚、鯽殼子。
[形態特征]壹般體長15~20厘米。體側扁而高,體較厚,腹部圓。頭短小,吻鈍。無須。鰓耙長,鰓絲細長。下咽齒壹行,扁片形。鱗片大。側線微彎。背鰭長,外緣較平直。背鰭、臀鰭第3根硬刺較強,後緣有鋸齒。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尾鰭深叉形。壹般體背面灰黑色,腹面銀灰色,各鰭條灰白色。因生長水域不同,體色深淺有差異。
1. 古人稱
2. 之為鮒。今名繁多,北方人叫鯽瓜子,以其行為名;南方人謂拐子,以其性為名。 還有金片魚、喜頭子、喜頭魚等稱謂。鯽魚是壹種底層定居性淡水魚,屬鯉形目,鯉科。
3. 外形:鯽魚的身體是側扁形,頗似紡錘。面厚背高。背鰭河臀鰭的第三硬棘堅硬銳利,其後下緣呈鋸齒形。魚體背部壹般呈青褐色或深灰色,兩側漸變成銀灰色,至腹部則已呈灰白。鯽魚的顏色也是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的,如在有水草的池塘裏,多呈橘黃或金黃色;在黑淤泥較厚的水域裏,多呈青灰色;在江河等較清的水裏,多呈灰白或淺黃色。
鯉魚
魚的壹種。體呈紡錘形,口位於頭部前端,口旁有須兩對。體色青黃,尾鰭下葉紅色。背鰭、臀鰭都有硬刺,最後壹根刺的後緣有鋸齒。棲息在水域的底層,雜食性。生長迅速,當年可長到250克以上。生活力強,能耐受各種不良環境條件。鯉魚品種很多,有全身呈紅色的紅鯉,體無鯉片的革鯉、荷包鯉以及團鯉、塘鯉等。特別是黃河鯉魚,是中國四大名魚之壹,肉質細嫩肥美。鯉魚是我國重要養殖對象,經濟價值大,而且養殖的歷史悠久,已有2400余年。
草魚:
草魚地方名混子、鯇魚、草青等。
草魚體型延長、軀幹部略呈亞圓筒形,尾部側扁,無腹棱、頭中等大,吻寬而平扁,口端位弧形,上頜稍有突出。鰓耙短小呈棒形,排列稀疏。下咽齒為梳狀櫛齒,鱗片頗大,圓形。側線微彎,向後延至尾柄正中,背鰭無硬棘,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稍遠。臀鰭無硬刺,起點距腹部基部較距尾鰭基為近。魚體呈茶黃式,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鰭和尾鰭帶灰黃色,其余各鰭較淡。草魚外觀很象青魚,但兩者體色有別。草魚體色茶黃帶灰,偶鰭灰黃色,而青魚體色呈青黑色,偶鰭在白色腹部的映襯下更加顯得青黑
青魚 學名:Mylopharyngodon Peters
青魚為我國最普通而特有的淡水養殖魚類之壹,分布於長江、珠江及其流,黃河、黑龍江及其他北方水系中種群較小。青魚生活在水中的下層,以攝食螺螄、蜆、幼蚌為主要食物,並吃蝦及水生昆蟲。在長江、珠江、西江的產卵期為3-6月;東北稍晚;產卵親魚可數十斤及上百斤。以長江、西江為最重要產地,池塘飼養業發達,三年可長到五公斤,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壹、青魚的形態學特征及可量、可數性狀:
1,分類地位:
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c,雅羅亞科Leueiscinae,青魚屬Mylopharyngodon Peters
2,形態特征:
體形延長,略呈園筒形,頭頂部稍平扁,尾部側扁,腹部園,沒有腹棱,口端位,呈弧形,上頜稍長於下頜。吻鈍,無須。眼中側位。鰓耙稀而短小,下咽齒壹行呈臼狀,咀喘面光滑無槽絞,側線完整,體被較大的園鱗,背鰭、臀鰭無硬剌,尾鰭深叉,上下等長,鰾二室,後室較前室長,腹膜黑色,體呈青黑色,背面較深。腹部灰白色,各鰭均黑色。
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亦稱“大黃花” “大鮮”。出水時,體呈金黃色,尾柄長為高的三倍多,壹般體長30~40cm。體重400-800g;大黃魚屬於亞熱帶性魚類,結群性近海魚類,通常棲息於水深60m以內海域的中下層。為我國主要海產經濟魚類之壹,年產量僅次於帶魚。分布於我國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
大黃魚俗稱黃花魚。大鮮。頭鈍尖形,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前端齒較大,但較疏,前端中央無齒。體側上半部為紫褐色,下半部為金黃色,發光顆粒為橙黃色。背鰭淺黃褐色,尾鰭淺黃褐色,未緣黑褐色,臀、腹及胸鰭為鮮黃色,口腔內白色,口緣淺紅色。大黃魚與小黃魚外形較相似,區別依據是:大黃魚背鰭起點至側線間有鱗8~9列,而小黃魚為5~6列,大黃魚第二臀鰭棘長大於或等於眼徑,而小黃魚的則小於眼徑。大黃魚尾柄長與尾柄高之比(3.4~3.7)大於小黃魚(2.7~3.4)。
淮 王 魚
產地:壽縣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淮王魚,俗稱肥王魚,又稱回黃魚,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是淮河中壽縣到正陽壹段獨產的壹種名貴魚種。隨著季節和水溫變化其體色呈淡灰、青白、粉紅三色交替變幻。嘴小而圓,生於腭下,魚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全身鮮黃,光滑無鱗,是淮河稀有魚種。產於懷遠縣淮河荊山峽口以及鳳臺綿羊石、黑龍潭等地。其肉質細膩、肥嫩、鮮美異常。西漢時,因淮南王劉安最愛吃此魚,故有"淮王魚"之稱。
鯿魚(Parabramis pckinensis)又名長春鯿、草鯿和邊魚。屬鯉形目、鯉科、鯿亞科、鯿屬。鯿魚肉味鮮美,脂肪豐富,可食部分占的比例大。因此;深受歡迎,但由於生長較慢,壹般不作主養魚。
鯿魚是草食性魚類,腸管長可達到體長的3倍。主要食苦草、眼子菜等。在春末夏初,攝食強烈,腸管充實度高。在冬季,因水草不能生長,則攝取壹些小雜魚或高等植物的果實作為食料,但數量不多。體長2厘米以下的魚苗,主要吃藻類,3.5厘米以上即可食小甲殼類。搖蚊幼蟲和高等水生植物。鯿魚在池塘中常與草魚混養,主要食草魚吃剩的草腳或碎屑。壹般來說,鯿魚體長5~8厘米(1齡魚)均以食高等水生植物為主。
鯿魚最大個體可達2千克,0.5千克左右較常見。最小成熟個體為3齡,體長在25厘米左右。繁殖期為5~6月,卵無黏性,能隨水漂流,壹般在河流、湖泊中能自然繁殖。目前鯿魚苗基本上都來自人工繁殖,因鯿魚卵與青魚、草魚、鰱、鱅的特性(半浮性卵)相同。
鰱魚(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又叫白鰱、鰱子,屬於鯉形目,鯉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魚之壹。體形側扁,背部青灰色,兩側及腹部白色。頭較大。眼睛位置很低。鱗片細小。腹部正中角質棱自胸鰭下方直延達肛門。胸鰭不超過腹鰭基部。各鰭色灰白。形態和鱅魚相似,鰱魚性急躁,善跳躍。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為我國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之壹。分布在全國各大水系。
鱅魚(Aristichthysnobilis)又叫花鰱、胖頭魚、大頭魚、黑鰱。外形似鰱。側扁。頭部大而寬,頭長約為體長的1/3。口亦寬大,稍上翹。眼位低。鰓孔較大,鰓蓋膜很發達。鱗細而密。背部黑色,體側深褐帶有黑色或黃色花斑。腹部灰白。各鰭淺灰。從腹鰭基部至肛門之間具有角質腹棱。胸鰭較長,其後緣超過腹鰭基部。腸長為體長的5-7倍。
鱧科(Ophicephalus argus)又名黑魚、生魚、鱧魚、才魚等,屬鱸形目
形態特征
烏魚身體前部呈圓筒形,後部側扁。頭長,前部略平扁,後部稍隆起。吻短圓鈍,口大,端位,口裂稍斜,並伸向眼後下緣,下頜稍突出。牙細小,帶狀排列於上下頜,下頜兩側齒堅利。眼小,上側位,居於頭的前半部,距吻端頗近。鼻孔兩對,前鼻孔位於吻端呈管狀,後鼻孔位於眼前上方,為壹小圓孔。鰓裂大,左右鰓膜愈合,不與頰部相連鰓耙粗短,排列稀疏,鰓腔上方左右各具壹有輔助功能的鰓上器。烏鱧體色呈灰黑色,體背和頭頂色較暗黑,腹部淡白,體側各有不規則黑色斑塊,頭側各有2 行黑色斑紋。奇鰭黑白相間的斑點,偶鰭為灰黃色間有不規則斑點。
烏鱧魚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鱗片,圓鱗,頭頂部覆蓋有不規則鱗片。側線平直,在肛門上方有壹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鱗片,行於體側中部,後延至尾基。
烏鱧背鰭頗長,幾乎與尾鰭相連,無硬棘,始於胸鰭基底上方,距吻端較近。腹鰭短小,起點於背鰭第4-5根鰭條下方,末端不達肛門。胸鰭圓形,鰭端伸越腹鰭中部。臀鰭短於背鰭,起點於痛鰭第15-16根鰭條下方。尾鰭圓形。肛門緊位於臀鰭前方。
烏鱧鰾單室,細長,前端圓形,末端較尖,延至臀鰭基底上方。胃呈囊狀,幽門垂2個,粗長,約為腸1/3。腸短雙曲,長於體長二分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