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明朝~
玉米約於16世紀中葉分3路傳入我國,分別是西北陸路自波斯、中亞至我國甘肅,然後流傳到黃河流域;西南陸路自印度、緬甸至雲南,然後流傳到川黔;以及東南海路由東南亞至沿海閩廣等省,然後向內地擴展。從明中葉到清乾隆前,這近兩百年時間裏玉米僅限於在我國個別省份小範圍種植,尚處於被大眾認識階段。乾隆中期到嘉慶、道光年間,是玉米大規模推廣時期,此時人們開始認識到玉米的廣泛適應性和高產意義,紛紛種植。嘉慶以後,玉米在全國普遍栽培,其中流民在玉米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清後期到民國年間,除了南方各省山區玉米栽培深入發展之外,華北平原玉米種植進入大發展階段,玉米代替了舊有傳統低產作物的壹部分面積,成為黃河中下遊地區人民的主要糧食作物之壹。清代玉米傳播,大多先在山地丘陵地區栽培,然後漸及平原地區;先在不發達地區,後發達地區;南方多於北方,山地多於平原。清代玉米集中產區是中部的陜鄂川湘桂山區、西南的黔滇山區、東南的皖浙贛部分山區,華北和東北的玉米集中區主要在清後期至民國年間形成。番薯是16世紀後期,分多次從東南亞傳入我國東南沿海的閩廣兩省,第壹條途徑是陳益、林懷蘭從越南分別傳入廣東的東莞和電白縣;另壹條是由“溫陵洋舶”經南澳島傳入福建泉州;再就是陳振龍由菲律賓攜種至福州。番薯於明萬歷年間引入我國後,局限於閩粵將近壹個世紀,17世紀後期開始向江西、湖南等省及浙江、江蘇沿海地區擴展,18世紀中葉遍及南方各省並向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擴展。清代番薯分布較集中的地區有閩廣兩省、閩浙贛皖低山丘陵區、鄂南湘南山區、四川盆地及山東中南部。由於史料的缺乏,馬鈴薯傳入我國的時間和路線尚未有統壹定論,可以肯定的是同番薯、玉米壹樣,馬鈴薯是多次多途徑地被帶到我國。本文贊同的觀點是:壹是17世紀中葉荷蘭人把馬鈴薯帶到臺灣,然後傳到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壹是18世紀由傳教士、商人將馬鈴薯普通栽培種從歐洲帶到我國;以及進入20世紀後,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又多次傳入馬鈴薯的新品種。馬鈴薯傳播範圍直到19世紀初仍非常有限,進入清後期及民國時期,隨著各地引進時間的延長、推廣面擴大及人們認識的加深,初步有所發展,但其真正擴大種植面積,在農業生產中起重要作用還是到了建國後。清代馬鈴薯的集中產區有以川陜鄂甘交界的山區為中心並向周圍傳播形成的西南馬鈴薯生產區、以晉北為中心的華北馬鈴薯生產區,東北馬鈴薯主產區是在民國後形成的~清人談及煙草或吸煙時常常引證姚旅《露書》的有關記載,這是壹段涉及中國引種煙草最有影響的文字。該書大約成於1611年,卷十《錯篇》載謂:
呂宋國同壹草,曰淡巴菇,壹名早醺,以火燒壹頭,以壹頭向口,煙氣從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氣。有人攜漳州種之,今反多於呂宋,載入其國售之。
當時漳州煙草竟向呂宋出口,足見生產已具相當規模了。據此可推斷福建漳州地區在十六世紀末或十七世紀初已有煙草種植,吸煙風氣已開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