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階段:
第壹周是新媽媽排出惡露的黃金時期,同時,分娩前的水腫和體內多余的水分也會在這個時候排出。所以第壹周不要吃太多,以免惡露流失。中醫建議主食可以豬肝為主,每天吃300克左右。豬肝性溫,味苦,能補肝明目,補氣血。
第二階段:
第二周惡露逐漸減少,顏色也沒有第壹周那麽鮮紅。此外,產後還會伴有腰酸背痛的癥狀。傳統上,吃什麽補什麽。所以建議可以吃香油腰花來緩解腰酸背痛的不適。杜仲。可加入麻油炒腰花,提高效用。因為杜仲性溫味甘,是強筋骨、強腎的藥材。
第三階段:
此時惡露已盡,該是補氣血的時候了,也就是補的時候了。滋補品最常用的配料是香油雞。傳統上坐月子煮的麻油雞大多用公雞,也有人用烏骨雞。雞肉性溫味甘,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等。能補五臟、養血健脾、補腎壯陽、補虛損、活血止痛。
二、新媽咪的餐序是什麽?
新媽咪的用餐順序
產後的頭幾天,新媽咪的腸胃功能還沒有恢復正常,食物不能太油膩。最好吃清淡易消化又有營養的食物。
因為這個時候新媽咪的乳腺導管大多還沒有完全通暢,所以不要急著喝催乳湯。如果吃了很多補品,奶就會卡在乳房裏出不來。再加上寶寶吃的少,吮吸力小。產後前兩三天的豐胸期可能會讓妳想哭。
1.產後24小時內,應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小米粥、大米粥、藕粉、雞蛋湯、掛面、湯面、餛飩、豆漿等。
2.隨著體力的恢復和食欲的增加,可以吃壹些常見的飲食,包括肉、蛋、魚、奶、豆制品、新鮮蔬菜、水果等,促進乳汁的分泌。
3.建議下個月的新媽咪按照壹定的順序進食,有利於營養的吸收,促進身體恢復;也有利於寶寶對牛奶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
正確的吃飯順序是:
喝湯→吃蔬菜→吃米飯和肉→半小時吃水果。
新媽媽產後的頭兩餐
1號餐:大部分順產媽媽在產後稍作休息就可以有1號餐,以易消化的流質食物或清淡的半流質食物為主,如藕粉、蒸雞蛋湯、小米粥等。
第二餐:新媽咪第二餐可以吃普通食物。食物要營養豐富,有足夠的熱量和水分,如雞蛋面湯、排骨湯、新鮮蔬果等。
三、產後吃什麽補品最好?
1,紅糖
營養特點:含鐵量高,為產婦補血。營養功能: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能利尿,防止產後尿失禁,促進惡露排出。
專家提醒:壹般飲酒不宜超過10天,長期飲用會增加血性惡露,而且會使孕婦夏季出汗多,體內鹽分少。
2.蛋
營養特點:富含蛋白質,利用率高。還含有卵磷脂、卵黃蛋白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所含的脂肪容易被吸收。幫助女性恢復體力。維持神經系統的健康。
專家提醒:每天吃4-6粒就夠了,過多會使蛋白質過剩,誘發其他營養性疾病。
3.芝麻
營養特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鐵,能提高膳食的營養質量。
專家提醒:如果選擇黑芝麻,比白芝麻好。
4.小米
營養特點:含有較多的vb1和vb2,纖維素含量也較高。幫助產婦恢復體力,刺激腸道蠕動,增加食欲。
專家提醒:小米粥不能太稀,產後也不能完全以小米為主,以免缺乏其他營養。
5.肉湯
營養特點:含有易被人體吸收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味道鮮美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促進泌乳。
專家提醒:由於孕婦容易出汗、分泌乳汁,對水分的需求量比普通人高,所以大量喝湯非常有益。
四、產後進補的幾個註意事項
1,避免過早大量喝湯
適當喝點補湯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寶寶剛落地,會讓新媽媽喝很多湯,容易讓新媽媽分泌很多乳汁。但是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小,吮吸力差,吃的少。奶水過多會停滯在乳腺導管內,導致乳房腫脹,不僅會造成新媽媽痛苦,還會影響正常哺乳。如果情況嚴重,可能會導致急性乳腺炎。
2、避免喝大量開水
壹般新媽媽壹般都會在懷孕末期出現水腫,坐月子是女性返老還童的最佳時機。在這段時間內,體內積存的水分要盡可能全部排出。如果新媽媽喝水過多,不利於身體恢復。
3、忌喝紅糖水時間過長。
產後吃太多紅糖,不僅會損傷新媽媽的牙齒,如果夏天坐月子的新媽媽喝多了,還會導致出汗過多,甚至中暑。
4、忌急於服用人參。
剛生完孩子的新媽媽,精力和體力消耗很大,需要臥床休息。如果此時服用人參,她會因為興奮而難以入睡,影響精力恢復。所以新媽媽產後壹周內不宜服用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