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古箏藝術
浙江古箏藝術廣泛流行於江浙壹帶,即長江以南的蘇南、滬浙壹帶。唐宋時期,箏已由中原傳至浙江杭州。明清以後,古箏壹直保留在《杭州沙灘春》的伴奏和《杭幫絲竹》的合奏中。
40年來,新箏曲的技法始終沒有脫離浙派的傳統和創新技法,推動了民族古箏融入社會生活的進程。目前已吸引500多萬人學習古箏,以浙派為主的古箏人才遍布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2、腰鼓
林挺腰鼓是林挺地區民間文化活動中流傳下來的傳統特色活動。在長期的傳承和發展中,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音樂、舞蹈、健身、體操、秧歌和民俗文化。
3、宣娟
玄卷源於唐代的“信”和宋代的“談經”,清代出現了以唱玄卷為職業的藝人。宣涓藝人以講故事的形式向人們講述民間的事情和民間傳說,所以宣涓藝人也被稱為“說書人”。壹人宣布,兩人輔助,小樂隊伴奏。其形式與蘇州評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更具特色。
4、周虎臣毛筆制作技巧
周虎臣的《筆墨莊》集湖筆、水筆、書筆三大制筆技藝於壹身。它結合了中國南方的制筆技巧,創造了海派毛筆,並配以海派書法和繪畫。用來制筆的動物毛有山羊毛、黃鼠狼尾巴、山兔毛、淮兔毛等。?
擴展數據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上海的傳統觀念、審美人格和文化精神,成為上海城市發展的“活化石”和上海的城市文脈。自開埠以來,上海作為“貿易碼頭”,已成為各種文化和文明交匯、交流和交融的天然平臺。
頻繁的商船不僅帶來了豐富的物資,也帶來了東西南北不同的文化,於是“貿易碼頭”就由“文化碼頭”衍生而來。
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資源形式多樣,幾乎涵蓋了我國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涉及的所有門類。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遺產資源,包括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以口頭傳承、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日、傳統手工藝技藝等非物質形式代代相傳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既有具有濃郁農村特色的民歌(如網上民歌、長調民歌、哭嫁歌)、民間故事(如城郊農民故事、市區新故事)、民間傳說(如城隍廟傳說、七寶傳說),也有具有鮮明城市文化的戲劇民間藝術(如滬劇、京劇、獨角戲)和手工藝技藝(如刺繡、編織等)
既有體現上海商業文化特色的民間商業(如老字號、民間醫藥、小燒),也有展現地方風情的節日、廟會(如龍華廟會、三遊、豫園燈會、端午節)。
市政名錄-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