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殖民之前,臺灣省不僅有原住民,還有漢人的各種分支。在漢族中,主要分為閩南人(閩南)、福州人(閩北)和客家人。
從明朝開始,漢人用技術和欺騙的手段掠奪了很多原住民的土地,所以原漢人之間壹直有武裝鬥爭。但以農業為生的漢人比采集生活的原住民要強,所以原住民的生活圈不斷被漢人壓縮。
漢人之間經常發生極其慘烈的武裝鬥爭,漢人三大分支相互仇視,經常為爭奪水、土地等資源而爭鬥。
2.日本奪取臺灣省後,很多人不願做亡國奴,起來反抗。最初幾年,很多臺灣省人為了反抗日本天皇而死,日軍也付出了很大的傷亡。後來,雖然日本在臺灣省站穩了腳跟,但臺灣省人民的抗日活動從未停止。
3.從1898年,日本還在鎮壓臺灣省人的時候,就開始調查土地和人口,以便在數字上管理臺灣省。日本完成調查後,開始掠奪各種資源。
4.林奇普事件是日軍強占公有竹林後發生的漢人武裝暴動。在這次事件中,漢人殺了三個日本人,後來日本人自己殺了九個漢人。日本人強占公有竹林,簡直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
5.關於原住民政策,日本人借鑒了西方的種族滅絕手段,不僅殺死了所有反抗的人,還限制了原住民的生活圈子。對於那些放棄抵抗,成為他們實驗對象的人,就在“凡帝物資交易所”賣摻有甲醇和乙醇的毒酒,讓他們慢慢自殺。
6.日本在臺灣省實行了各種“專賣制度”,即日本殖民政府可以隨意指定某些商品為“專賣品”,“專賣品”只能由殖民政府指定的人以指定的價格出售,因此可以將專賣利益最大化,完全由日本人控制。被指定為“獨家”的物品包括:鴉片、鹽、碎洗鹽、樟腦和酒。這些壟斷制度幫助日本殖民政府積累了大量財富。
7.日本在臺灣省的各種農業建設和系統旨在使臺灣省農民能夠種植殖民政府所需的作物,如甘蔗。但日本政府也有規定,甘蔗的定價權完全由收購俱樂部決定。所以農民雖然辛苦,但收獲後的情況和今天第三世界的農民是壹樣的。他們買的公司說多少就多少,根本沒有議價能力。唯壹不同的是:當時臺灣省的農民面對的是帝國主義支持的日本公司;現在第三世界的農民面對的是掌握了全世界商品定價權的跨國公司。前者的暴力剝削是顯而易見的,而後者的制度剝削則隱藏在“自由貿易”的外衣後面。總之,因為種甘蔗真的賺不到錢,臺灣省有個“傻”(閩南語,就是“傻”的意思)歌詩,第壹個就是“種甘蔗就是(給)社磅(秤)”。而且日本人還操縱了秤,所以臺灣省的農民不僅在價格上被剝削,在稱重的過程中還被重新剝皮。他們自然很生氣,然後就爆發了抵制。結果日本警察強行闖入逮捕農民並判刑,再次證實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兇殘性格。
7-2.關於大米,在日本人到達臺灣省之前,臺灣省的農村結構是存在的:地主-商人-高利貸者-佃農。內地的朋友應該很清楚佃農的生活有多慘,不用我細說。日本到了臺灣省以後,這種債務鏈對日本人也很有用。只要我們抓住了上面的地主,我們就能牢牢地抓住下面的農民,所以這種關系沒有取消。
8.臺灣省專屬日資形成:1。搶地,2。佃農制,3。甘蔗收購等。還有壹招是“三年輪作”,壹年種水稻,壹年種甘蔗,壹年種紅薯。因為種甘蔗收入極低,很多人不願意種甘蔗。大米比甘蔗好,賣不出去他們可以自己吃。此外,農民將不得不向貸款公司借錢,以便在他們不能種植水稻的那兩年裏生存下去。於是,日本人又多了壹條債務鏈,牢牢地系在臺灣省農民的脖子上。
以上是對經濟的介紹,還有壹點;警察。
無論在臺灣省還是日本,警察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警察有很大的權力可以隨意抓人、拘留人(當然是上級允許的,但絕對不是那種會說:我依法逮捕妳,妳有權保持沈默的人...).警察局裏的酷刑和折磨就像吃飯壹樣自然,日本人和中國左翼都會面對他們的惡毒攻擊。當時日本警察做了很多事情,幾乎所有的行政都動用了警察,對於日本政府來說是無所不能的。
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省的種種暴政,自然激起了眾多仁人誌士的反抗。在這些勇敢的抗日勇士中,推薦妳找壹個人的信息。他的名字叫“建機”。不知道大陸網站能不能找到他的故事。如果可能的話,我推薦妳看看他的事跡。只有像他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代表臺灣省人民。
後來,隨著日本侵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了支撐中國戰場的巨額開支,日本開始了改善臺灣省勞動力的“皇民運動”。但當時臺灣省大部分人都拒絕了這種無恥的行為,只有少數漢奸或被生活所迫的人把名字改成了日本名字。
隨著中國戰事的加劇,日本陷入了戰爭的泥潭。為了奪取南亞的資源,臺灣省升級為南下基地,作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南亞的跳板。所以征收了更多的稅,更多的物資,更多的勞力,最惡心的是欺騙或者強迫婦女做慰安婦。這些妳也應該知道。此外,臺灣省男子被迫參加侵略戰爭,以便他們可以被雇用為軍人等等。
以上是日據時期臺灣省人民的大致情況。希望能滿足妳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