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通過產品形態表現,考察豆果食品與廚房在食品垂直商業化中的競爭格局、行業地位、現有差距以及差距產生的原因。
作為壹個產品人,我希望通過產品叠代和運營事件分析,來考察豆果料理是如何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從0到1,迅速成長為行業巨頭的。
第二,選擇競品
豆類和水果美食產品的內容
廚房產品的內容
我們可以通過分類看到整個產品的布局,可以發現它們在布局上非常相似。
可以發現,豆果食品的渠道分類依次是個性化首頁推薦、知識付費、筆記社區、電商。其中,個性化推薦內容包括菜單、菜譜、文章、活動、廣告等。,而產品定位側重於內容社區。廚房業務模塊全部集中在首頁,依次為菜單推薦、(半成品)產品推薦、知識付費(直播課、電子書)、常規產品推薦、菜單推薦、活動推薦、固定廣告位。產品定位側重於電子商務。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兩者的內容類型是基本的,但是精準到每壹點都不壹樣,說明兩者是內容相近的平臺。但是平臺定位在結構上不壹樣。豆果食品擁有龐大的內容體系,內容的進壹步細分和個性化凸顯了豆果食品在這個垂直領域的數據化,同時也擴大了其商業化;廚房為了向用戶推廣運營信息,以基礎功能為渠道,縮短了推廣信息到達用戶的路徑。但場景過於偏向電商,底層模塊的數據會因為首頁的固定結構而不斷減少,不利於新業務的拓展和推廣。
2.目標用戶是相似的
其實從以上壹點可以得出結論,當兩個軟件的內容相似時,其目標用戶往往也是相似的,都是聚焦在廚房場景的女性用戶。
例如,他們兩人的活動都偏向於廚具、父母和孩子,而PGC的內容大多是菜單食品。
通過第三方平臺,我們也可以知道兩者的用戶非常相似,主要群體都是25-38歲的女性。
3.規模相似
不同規模的產品,在運營和傳播策略上會有很大的差異。兩個產品放在壹起比較的前提條件之壹就是兩者的體積差不能太大。
例如,我們不應該將超市自己的網站與JD.COM超市的網站進行比較。兩者在資金和體量上的差異,導致了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
4.知識付費服務探析
事實上,知識付費的商業化路徑已經比較清晰,知識付費行業已經過了探索階段。現在已經有了比較穩定的盈利模式。豆果美食更傾向於內容類型的細分,方便用戶進行興趣匹配。同時也給了授課老師明顯的曝光,便於粉絲經濟規模的進壹步擴大;廚房偏向平臺推薦,內容類型和難度不明確,不方便新用戶轉化。
知識付費+線下服務的O2O版圖也很宏大,影響力幾乎可以觸及各行各業。也許有壹天,知識付費會像互聯網壹樣,不再是壹個產業,而是壹個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各行各業發展的工具。然而,離那壹天還有很長時間。畢竟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常有限。
4.電子商務業務分析
就廚房場景而言,大部分購買發生在用戶周邊的線下超市,或者壹些1小時內有物流的O2O平臺。所以廚具、廚電、長期廚房耗材的組合空間更大。
豆果食品的銷售品類多為廚具、電擊、糧油調味、高端食材,平臺本身占有人才、師資、忠實用戶等資源。種草筆記也會引流商品,建立社群關系的信任背書;而廚房裏的食物包,在這種場景下並不容易擊中用戶產生需求的第壹反應。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業務,在低利潤的前提下,仍然難以形成規模化的業務場景。
三、改進建議
從產品來看,家庭廚房場景已經基本包含定型,人們的習慣也已經養成。相反,大規模的創新會引起用戶的不適。豆果美食和廚房作為垂直排名靠前的美食菜譜之壹,是直接相互競爭的,基本上會有壹漲壹跌的趨勢。
如果妳想讓自己的平臺更有競爭力,最好的辦法就是邀請更多的知名老師,占據更高性價比的貨源,帶貨的人更多。豆果美食作為壹個多年的美食家老牌平臺,無疑具有先天的競爭力。
堅持自我,發展自我的方式,往往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之外的戰爭。比如資本、搶主播、公關、政策等。當然,產品是前提。產品做不好,壹切都是空談。
第四,總結
豆果美食和廚房都是知名的美食垂直平臺,內容、定位等方面都差不多。最好的區分方式就是內容和商業化。內容是指推薦分類的不同,商業化是兩個軟件不同的戰略投資方向。在軟件設計上,豆果美食是美食內容的百科全書,而廚房是垂直電商店鋪。
作為壹個美食產品的商業分析,本文最後的結論是,勝負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平臺定位。但是,如何平衡商業化和用戶體驗的關系,壹直是研究的課題。豆果美食與UGC內容的緊密結合無疑更容易被用戶接受,並產生進壹步的互動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