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1.概念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用的方法。它預先確定需要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價。
根據不同的標準,課堂教學評價形式有多種類型。比如根據評價主體評價形式的不同,有針對課堂教學參與者以外的評價者的量表,比如上面的例子,也有針對課堂教學參與者的評價量表。
(二)量表評價方法的設計與運用
因為尺度評價法的基礎是評價尺度,所以尺度評價法的核心是評價尺度的制定。評價尺度的核心在於評價標準的制定。
規模評估方法設計的壹般步驟如下。
1.明確評價目的和要求。
課堂教學評價可以實現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通過評價目標和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評價目標和要求是評價的出發點,不同的評價目標,評價體系的框架和內容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否完備,那麽評價體系的重點就會放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上;如果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那麽評價體系中的互動就會受到更多的關註。評價的目的實際上反映了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的導向作用,即期望通過課堂教學評價將教學活動引入某壹方面,或者在教學評價中體現壹些新的思維和理念。
例如,北京市教材編輯室制定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從而促進學生發展。該方案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學習和發展的過程。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首先要關註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反映課堂教學情況,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反映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壹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教師對課堂教學實踐的改進和提高。這裏明確了評價的目的是評價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情況,期望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狀態,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反映新壹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評價體系的構建中,核心將圍繞學生的學習情況展開。
2.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的構建。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實踐依據。這些標準和系統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根據對課堂教學各要素的分析,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並在此基礎上進壹步細分。這個系統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脈絡分明。例如,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制定了《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2)根據不固定的問題建立標準,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材處理得當、緊密聯系實際、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態度友好自然、教師素質良好、教學效果明顯等。這種評價體系雖然是基於評價中的壹些核心或關鍵問題,但實際上還是可以從某個角度分解融合成課堂教學中的各種要素,即與第壹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沒有本質區別,只是不同教學評價標準所認可或重視的課堂教學要素不同。實際上,在第壹類評價指標體系中,並不能完全囊括所有的課堂教學要素,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主要內容,較少涉及教學基本功、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方面。這些教學要素的缺失,並不是它們不重要,而是出於評價目的,它們不是評價的重點。
(3)根據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行為,課堂教學分為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在教師行為方面,強調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求,營造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關註學生差異,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對於學生的行為,強調要能積極參與學習,能提出學習和研究的問題,能有多向的師生交流,有自己的收獲和體驗。這種標準根據活動對象將教學過程中的活動明確劃分為兩個方面,並根據不同的教學理念和對理想教學狀態的理解,規定了教學雙方應具備的壹些行為。
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應註意以下問題。
(1)構建評價體系的主要途徑是將課堂教學區域劃分為不同的要素,不同的評價可以根據不同的目標選擇不同的要素。
(2)就課堂教學行為而言,根據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課堂教學可分為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互動行為和生生互動行為四種類型。
(3)在課堂教學中,還有壹個評價標準,就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我們前面提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是壹些教學評價的主要目標,尤其是課堂教學前、中、後的預備性測試(無論是課堂教學前對學生知識技能準備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中形成認知、情感等相應教學目標時對學生心理和行為表現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後主要通過作業和考試進行的評價)。這些評價都是定量評價。我們這裏所說的效果評價,主要是壹種定性的評價方法,即評價者或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觀察和反思,得出相應的評價結論。通常,這種評價側重於以下問題:學生是否掌握了老師所教的內容?學生在認知、情感或技能方面有哪些進步?學習內容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如何?什麽是學習內容的移動性?
(4)其實從某個角度來看,上述評價角度有壹定程度的重疊。比如課堂教學評價的因素涉及師生互動和教學效果,課堂教學行為的標準也可能涉及教學過程的因素。
(5)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本質上反映了壹定的教學思想和理念,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教學思想和理念下,評價標準是不同的。比如有人把教學目標分為基礎目標、提高目標、體驗目標,所以不同教學目標下的評價指標是不壹樣的。基層的評價行為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以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學生的理解和運用、知識結構為中心。素質教育的評價也使得壹些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開始體現素質教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