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炒法是中藥炮制的基本方法,其歷史

炒法是中藥炮制的基本方法,其歷史

炒法是中藥炮制的基本方法,其歷史介紹如下:

炒法是中藥炮制的基本操作方法,其歷史悠久,早在(漢代以前)就開始應用並有醫書記載。

清炒法概念?

1.定義

不加輔料的炒法稱作清炒法,包括炒黃、炒焦、炒炭三種方法。

2.目的

增強療效(焦三仙、炭藥)、降低毒性(牽牛子、蒼耳子)、消除副作用(決明子炒後消除瀉下作用)、緩和藥性(山楂、梔子)、改變藥性(萊菔子)、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利於貯存(芥子炒後破壞分解酶,保存甙類成分)、便於凈制(蒼耳子去刺)、矯嗅矯味(九香蟲)等。

炒黃及炒爆

定義

將凈制或切制後的藥物,置於預熱過的加熱容器中,用文火或中火加熱翻炒,至藥物表面呈黃色或較原色加深,或發泡鼓起,或種皮破裂,並透出藥物的固有氣味。某些藥物需炒至種皮爆裂開花,又稱為炒爆。

適用藥物

種子類藥物由於種皮堅硬,不利於煎煮,炒黃後角質化或木栓化的外皮膨脹破裂,內部組織疏松,易於煎出有效成分。舊有“逢子必炒”之說。此外壹些果實類藥物如山楂、梔子等也用炒黃。特別壹些含甙類藥物如芥子、槐花、苦杏仁用炒黃法,可以破壞分解酶,保存甙類成分,利於這些藥物的貯存。

炮制工藝

炒黃的操作方法為:取凈藥物,置預熱的鍋內,用文火(或中火)加熱,翻炒至藥物表面呈黃色或較原色加深,或膨脹鼓起,或有密集爆裂聲,並透出藥物的固有氣味時,取出放涼。子類藥物宜用時搗碎。

炒爆的操作方法為:取凈藥物,置預熱的鍋內,用中火加熱,翻炒至藥物大部分爆花時,取出放涼。

掌握火候為:顏色——淺者炒至黃色,深者至較原色加深,蒼耳子為深黃色;氣味——炒至透出藥物的固有氣味(揮發性的芥子油、紫蘇醛等);聲音——加熱種皮膨脹爆裂的聲響,註意其爆裂聲的大小和多少;形態變化——膨脹鼓起,甚至爆裂開花。王不留行、水紅花子爆開白花。

炒焦法

定義

將凈制或切制後的藥物,置於預熱的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熱,翻炒至藥物表面呈焦黃或焦褐色,內部顏色加深,並具有焦香氣味。

適用藥物

消導藥炒焦後可以增強其健脾開胃、消食導滯功效,如焦三仙。壹些藥性過偏的藥物炒焦後可緩和藥性,如焦梔子緩和苦寒,焦山楂緩和酸性,焦蒼術緩和辛燥,焦檳榔緩和克伐傷正。

炮制方法

炒焦的工序為:⑴鍋預熱;⑵投藥分檔,火力壹般為中火;操作時先用小火揮去水分再提高火力;⑶翻炒均勻,防止局部過熱炭化;⑷看火候出鍋,攤開晾涼。火候:顏色——質地輕薄、體小如檳榔、梔子、麥芽炒至焦黃色,質地堅實、體大如山楂、神曲、蒼術炒至焦褐色。氣味——均應透出焦香氣味。

炒炭法

定義

將凈制或切制後的藥物置預熱過的加熱容器中,用武火或中火加熱翻炒至藥物表面焦黑色或黑褐色,內部焦褐色或焦黃色的炮制方法,稱為炒炭法。

炮制目的

炭藥是壹類表面炭化而具有特殊作用的中藥,中藥制炭後多具有增強或產生止血作用、降低毒性和副作用等目的。

炭藥的應用歷史悠久。《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燔發”、“燔艾”;《金匱要略》王不留行炭治金瘡,血余炭治小便不利;《千金方》有大黃炭治帶下,石榴皮炭治下痢等。炭藥在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止血”,元代葛可久《十藥神書》中首先提出了炭藥止血的理論。以五行學說和“取類比象法”解釋炭藥止血的現象。

其書首方為“十灰散”,前人張秉成、王孟英謂“十灰散”:此方匯集涼血、澀血、散血、行血之品,各燒炭存性,使涼者涼,澀者澀,散者散,行者行,故可用於熱瘀兼有之崩漏。止澀之品僅棕櫚壹味,余皆清血之熱、行血之滯、破血之瘀之品。